同聲一辭的意思、同聲一辭的詳細解釋
同聲一辭的解釋
猶言衆口一辭。 清 陳确 《死節論》:“唯 孤竹 二子…… 孔子 稱其‘求仁得仁’,蓋 紂 雖暴,君也; 武 雖聖,臣也。何至使八百諸侯同聲一辭,冠帶之倫服膺新命!”
詞語分解
- 同聲的解釋 ∶發出聲音的時間相同 ∶聲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同聲相應 ∶衆口一辭;隨聲附合台下同聲叫起好來 ∶言語腔調相同亦須擇言而發;不與淨、丑同聲。;;清; 李漁《閑情偶寄》詳細解釋.聲音相同。比
- 一辭的解釋 .猶一言。一句話或一個字。《淮南子·缪稱訓》:“胡通於一伎,察於一辭,可與曲説,未可為廣應也。”《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 子夏 之徒不能贊一辭。”《舊唐書·陸馀慶傳》:“
網絡擴展解釋
同聲一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1.拼音與基本釋義
- 拼音:tóng shēng yī cí(注音:ㄊㄨㄥˊ ㄕㄥ ㄧ ㄘˊ)。
- 含義:指衆人說法完全一緻,形容意見統一、毫無分歧。類似“衆口一辭”“異口同聲”,強調群體表達的高度一緻性。
2.出處與典故
- 出處:清代陳确的《死節論》中記載:“何至使八百諸侯同聲一辭,冠帶之倫服膺新命!”。這句話通過曆史典故,比喻衆人對新政令的擁護。
3.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緊縮式成語,多用于書面語。
- 用法:可作謂語或定語,例如:“會議上代表們同聲一辭,通過了這項決議”。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同然一辭、異口同聲、衆口一詞。
- 反義詞:衆說紛纭、各執一詞(根據語義推斷)。
5.延伸解析
- 該成語不僅描述語言一緻,還隱含群體思想或行動的統一性,常見于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中,例如政策決議、集體表态等場景。
成語“同聲一辭”從結構到用法均體現漢語的凝練性,適用于強調群體一緻性的語境,既有曆史深度,又有現實應用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同聲一辭的意思
同聲一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們說話或者寫作表達的内容完全一樣。它可以用來形容各方面意見或者觀點的一緻、言辭的相同,也可以用來表示有着共同目标或者追求的團隊。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口 + 言
拆分筆畫:共8畫
來源
同聲一辭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典故。相傳,齊國人孫膑一次請教國士魯班建築技藝,魯班講解之前用一根井繩繞手指一周後放到地上。下周,孫膑開始說魯班的話一字不落地把井繩放到地上。這個故事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思維的嚴密與流暢。
繁體
繁體字:同聲一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同聲一辭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在宋代的時候,同聲一辭的寫法為「同聲一辤」,其中的「辤」字是「辭」字的古代寫法。
例句
1. 會議上,各位領導對這個項目的意見完全同聲一辭,表示一定會全力以赴。
2. 這個團隊同聲一辭地追求卓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組詞
同匠一心、大同小異、一視同仁、毫不猶豫
近義詞
異曲同工、言行一緻、一往無前、同氣連枝
反義詞
各說各話、各有各的想法、背道而馳、全然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