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互相交流情意,抒發胸懷。《宋書·南郡王義宣傳》:“ 師護 雖無殊績,潔己節用,通懷期物,不恣羣下。”《資治通鑒·唐高宗武德元年》:“今日以前,鹹共刷蕩,使至以後,彼此通懷。” 清 梅曾亮 《閑園詩》序:“下不能徑達其情於上,上不能明示其意,惟郡守之職當其樞,可以通懷慮微,抒德導情。”
“通懷”一詞在中文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通懷(tōng huái)由“通”(心靈相通)和“懷”(包容體諒)組成,整體含義包括:
需注意語境差異:古代文獻中更側重情感互動,而現代解釋更聚焦于體諒與包容的品德。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宋書》《資治通鑒》等古籍原文。
《通懷》一詞形容一個人思緒敏捷、心靈敏銳,能夠體察他人情感,理解他人心思,具有極高的情商和洞察力。
《通懷》這個詞的部首是心字旁,表示與心相關。它一共由7畫組成,由橫、豎和撇組成。
《通懷》一詞源于《論衡·懷通》一文,是漢代文學家、辯論家劉向所著。該文章中描述了一個人機敏、心思靈活,善于理解和包容他人的特質。
《通懷》的繁體字為「通懷」。
古代寫作《通懷》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留了現代寫法的基本結構。
1. 他思緒敏捷,通懷之人,總能夠及時回應别人的需要。
2. 隻有善于通懷的人才能建立起深度的人際關系。
1. 通達懷柔:形容擁有廣博知識,善于理解和諒解他人的人。
2. 懷悟:指深刻領悟,心靈感悟。
1. 悟性高:形容人悟性敏銳,能迅速理解問題。
2. 通情達理:形容人善于理解和體貼他人,在情感交流中表現出衆。
1. 遲鈍:指思維反應遲緩,缺乏觸覺敏銳。
2. 冷漠:形容人對他人的感受缺乏體察,不關心、不理解他人的情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