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共有無的意思、通共有無的詳細解釋
通共有無的解釋
謂互相接濟;互通有無。《三國志·魏志·楊俊傳》:“ 俊 振濟貧乏,通共有無。” 宋 葉適 《<歸愚翁文集>序》:“方其家居,得朋友,通共有無,并坐接席,不知歲月遷改。”亦作“ 通無共有 ”。 宋 葉適 《劉建翁墓志銘》:“ 建翁 内事兩世母,奉從兄,撫幼弟;外交朋友,接鄉裡,通無共有。”
詞語分解
- 通共的解釋 總共今天挖土的通共多少人詳細解釋.全部,一起。《漢書·遊俠傳·原涉》:“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賦斂送葬皆千萬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産業。”.共計;一共。《水浒傳》第一○一回:“ 王慶 勢愈猖獗
- 有無的解釋 亦作“ 有亡 ”。.有或無。《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遊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注:“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專業解析
“通共有無”釋義
“通共有無”是漢語中的四字短語,其核心含義指群體間互通物資、共享資源的行為,強調通過協作實現資源互補。該詞源自傳統儒家思想,體現了古代社會對互助倫理的推崇。
一、語義解析
-
字義分解
- “通”:貫通、流通,引申為交流互通(《漢語大詞典》第10卷)。
- “共”:共同、共享,含合作之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有無”:指物資的豐缺狀态,語出《論語·顔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的互補思想(《論語集解》)。
-
整體含義
指通過交換或共享,使不同個體或群體間的資源(如財物、知識等)實現均衡分配,常見于描述古代村落互助、商業往來或現代合作模式。
二、文化淵源
該詞與儒家“大同”思想一脈相承,如《禮記·禮運》載“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強調資源應為社會共有(中華書局《禮記譯注》)。宋代朱熹亦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通力合作,均平如一”,進一步闡釋其倫理内涵。
三、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通共有無”可引申為經濟合作、國際援助等行為。例如“一帶一路”倡議提倡各國通共有無、共謀發展,體現了該概念的延續性(《新華成語大詞典》)。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論語集解》中華書局
- 《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新華成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通共有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互相接濟、互通有無,強調通過資源共享或互補來促進共同利益。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互通有無:指雙方或多方通過交換資源、物品或幫助,彌補彼此的不足。例如,一方提供物資,另一方提供人力,形成互補關系。
- 互相接濟:在困難時期,彼此給予經濟或物質支持,共同渡過難關。
2.出處與典故
- 源自《三國志·魏志·楊俊傳》:“俊振濟貧乏,通共有無。”描述楊俊通過調配資源幫助貧困群體,體現共享互助的理念。
3.延伸含義
- 共同利益關聯:現代用法中,也可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因共同利益或關系而緊密聯繫,無論資源“有”或“無”,都能通過協作實現互通。
4.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書面語。
- 成語結構:緊縮式(前後部分邏輯緊密關聯),感情色彩為中性。
5.示例與應用
- 古代:“同行者百馀家,俊振濟貧乏,通共有無。”(《三國志》)
- 現代:可用于描述國際援助、社區互助等場景,如“疫情期間各國通共有無,共享醫療物資”。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成語詞典(來源:、5、6)。
别人正在浏覽...
抱痛迸息标識匕鬯無驚抄名陳放晨昏蒙影籌謀傳拓楚田村歌蹈觝到老定歸敦忠躲藏惰力複社告論骨子還師和附畫麒麟禍辟集錄錦衣衛九莖九射格舉按軍率劇台刻碎空搆空手老雕蟲連枝樹列胪淩厲林權露餡兒漫胡纓磨豆腐抹麗抹牆剽疾平狀請訓上陽人韶光似箭十六院絲糕素木牀讨開點天魔外道亡其玩繹韋鞴威武限價遐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