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之一種。一說即蟪蛄。《莊子·逍遙遊》“蟪蛄不知春秋” 陸德明 釋文引 晉 司馬彪 曰:“惠蛄,亦名蝭蟧,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故不知歲有春秋也。” 清 恽敬 《釋蟪蛄》:“蝭蟧木居,似馬蜩而差小,黑黃色,其鳴自呼曰蝭蟧,夏蟬也,非蟪蛄也。” 黃侃 《論學雜著·蕲春語》:“今北方謂青色小蟬六七月間鳴者,曰蝭蟧,音低了。”
“蝭蟧”是古代方言中對蟬類昆蟲的一種稱呼,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根據《方言》第十一卷記載,“蝭蟧”是“蟪蛄”的别稱,屬于蟬的一種。不同地區對這類昆蟲的稱呼存在差異:關東地區(函谷關以東)稱其為“虭蟧”或“蝭蟧”,而西楚與秦地則通稱為“蛥蚗”。
語言背景
該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發音為“diāo láo”(虭蟧)或相近變體,具體寫法可能因地域或文獻版本不同略有差異。
使用建議
由于“蝭蟧”屬于生僻字詞,日常交流或現代文本中建議使用“蟪蛄”或“蟬”等通用名稱。若需引用古籍或研究方言詞彙,需結合《方言》等文獻上下文理解。
蝭蟧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昆蟲,類似于螞蟻,身體略扁,黑色或紅褐色。它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螞蟻科。蝭蟧的來源可能是從方言中演變而來,目前尚無明确的字源考證。
蝭蟧的拆分部首是蟲,蟲是象形字,表示昆蟲。蝭蟧的筆畫數為15畫,比較複雜。分别由下至上,從左至右,按照一筆畫的順序進行書寫。
蝭蟧的繁體字為䗿蟧,繁體字的形狀與簡體字不同,更加複雜,但意義相同。
在古時候,蝭蟧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蝭蟧的字形為“蠆”,音讀為“寘”。這顯示了漢字在漫長的曆史中不斷演變和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蝭蟧的例句:
與蝭蟧相關的組詞有:蝭蟧科、蝭蟧屬。蝭蟧科是昆蟲分類學中的一個科名,包括了蝭蟧以及其他相關的昆蟲種類。蝭蟧屬是昆蟲分類學中的一個屬名,專指蝭蟧這一種。
與蝭蟧相似或具有相關特征的昆蟲可以稱為近義詞,如螞蟻、螞蟥等。而與蝭蟧相反或具有相反特征的昆蟲可以稱為反義詞,目前尚無明确的反義詞與蝭蟧相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