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蝭蟧的意思、蝭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蝭蟧的解釋

蟬之一種。一說即蟪蛄。《莊子·逍遙遊》“蟪蛄不知春秋” 陸德明 釋文引 晉 司馬彪 曰:“惠蛄,亦名蝭蟧,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故不知歲有春秋也。” 清 恽敬 《釋蟪蛄》:“蝭蟧木居,似馬蜩而差小,黑黃色,其鳴自呼曰蝭蟧,夏蟬也,非蟪蛄也。” 黃侃 《論學雜著·蕲春語》:“今北方謂青色小蟬六七月間鳴者,曰蝭蟧,音低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蝭蟧(dì liáo),漢語生僻詞,指蟬的一種,是古文獻中對特定蟬類的稱謂。其釋義可拆解為:

一、基本釋義

蝭蟧為蟬的别稱,特指體型較大、鳴聲響亮的蟬類昆蟲。據《漢語大字典》載,“蝭”指蟬屬,“蟧”為蟬的異名,二字合用強調蟬類特征。

二、字形與字義溯源

三、文獻佐證

《本草綱目·蟲部》引陶弘景注:“蝭蟧,夏月始鳴,大而色黑者”,描述其生态特征;王念孫《廣雅疏證》進一步考釋蝭蟧為“蟬之大者”。

四、生物學關聯

現代昆蟲學考據認為,蝭蟧可能對應蟬科(Cicadidae)中如蚱蟬(Cryptotympana atrata)等物種,其體長約4厘米,翅脈明顯,符合古籍“大而色黑”的特征。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
  2. 《說文解字注》《集韻》,中華書局影印本
  3. 《本草綱目》《廣雅疏證》,中醫古籍出版社
  4. 《中國昆蟲志·同翅目》,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蝭蟧”是古代方言中對蟬類昆蟲的一種稱呼,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根據《方言》第十一卷記載,“蝭蟧”是“蟪蛄”的别稱,屬于蟬的一種。不同地區對這類昆蟲的稱呼存在差異:關東地區(函谷關以東)稱其為“虭蟧”或“蝭蟧”,而西楚與秦地則通稱為“蛥蚗”。

語言背景
該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發音為“diāo láo”(虭蟧)或相近變體,具體寫法可能因地域或文獻版本不同略有差異。

使用建議
由于“蝭蟧”屬于生僻字詞,日常交流或現代文本中建議使用“蟪蛄”或“蟬”等通用名稱。若需引用古籍或研究方言詞彙,需結合《方言》等文獻上下文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安娜·卡列尼娜百侶百朋抃祝不奪農時不遣吃烏飯疴黑屎村村勢勢大護打傷隄備滴酒不沾定遠侯杜房腐刑膚語革孽弓服公士鈎金輿羽龜齡鶴算酣遊畫棟話法撝卑蠒素谏止讦辭楬溝驚風絕對零度趷踔溘死狂異累夜利達漏風掌輪周鹵素美論木車刨食破馬鉗口結舌千岩萬壑清早上秦弄玉髯鬣入理傷科山雀説書先生書生天政桐帽頹零鼧鼥文标文責效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