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撥動燈芯使燈火明亮。引申為啟發。《古尊宿語錄·佛眼普說》:“我費許多力挑撥儞,儞因何得恁麼辜負耶!” 南唐 李昇 《詠燈》:“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心不盡心。”
(2).撥物使動;挑動。《朱子語類》卷九四:“踏着動的機,便挑撥得那靜的。” 清 陸長春 《香飲樓賓談·一廟三怪》:“聞琵琶琅琅作聲,若有人挑撥之者。” 續範亭 《警告中國抗戰營壘中的奸細分子》:“無孔不入,無地不鑽,來挑撥 中國 的内戰。”
(3).播弄是非,調唆。《水浒傳》第二一回:“是誰挑撥你,我娘兒兩個下半世過活都靠着押司,外人説的閑是閑非都不要聽他,押司自個做主張。” 老舍 《全家福》第三幕:“我媽媽對她那麼無情,他總是忍着,沒有挑撥過是非。”
(4).逗引,撩撥。《白雪遺音·玉蜻蜓·露像》:“明曉 志貞 生母無疑,何故又以戲言挑撥?” 張恨水 《啼笑因緣》第二回:“其實這兩條腿,除富于挑撥性而外,不見得怎樣美。”
“挑撥”是一個動詞,指通過言語或行為故意制造矛盾、引發他人之間的對立或不和,通常帶有貶義。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核心含義
指在人際或群體關系中,通過不實信息、誇大事實或煽動性言論,使原本和諧的關系産生裂痕。例如:“他故意挑撥同事間的信任,導緻團隊分裂。”
常見搭配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不道德行為,如職場争鬥、家庭矛盾、政治博弈等。例如:“曆史記載中,許多戰争因權臣挑撥而起。”
注意:與“挑釁”不同,“挑撥”側重間接制造矛盾,而“挑釁”是直接激怒對方引發沖突(如言語辱罵)。
挑撥(tiǎo bō)是一個漢語詞彙,由“扌”(手)和“白”(白色)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1個,部首拆分為“扌”和“白”分别有3個和5個筆畫。
“挑撥”一詞來源于古代經典文獻《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原意為用手指向白色物體,引申為故意煽動、激起争端或矛盾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挑撥”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挑撥」。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挑”字的寫法為「挑」,部首“扌”的形狀更像是手,而“撥”字的寫法為「撥」,部首“白”的形狀更像是白色。所以,“挑撥”的古代寫法為「挑撥」。
以下是一些關于“挑撥”的例句:
1. 他經常挑撥别人的關系,制造紛争。
2. 不要被他的挑撥言語所動搖,保持你的立場。
3. 他的行為是在挑撥離間,企圖瓦解我們的團結。
4. 挑撥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隻會帶來更多的矛盾和紛争。
相關的組詞有:挑唆、煽動、激化。
挑撥的近義詞包括:離間、煽動、煽風點火。
挑撥的反義詞有:調和、和解、調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