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田地和僮仆。《史記·平準書》:“賈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屬,皆無得籍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僮。” 司馬貞 索隱:“若賈人更占田,則沒其田及僮僕,皆入之於官也。”
(2).耕田的奴隸。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三節:“田僮,是耕田的奴隸。 漢武帝 曾沒收商人的大量田地與田僮,足見一般地主(包括商人)都願意使用奴隸。”
“田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田地和僮仆
指土地與依附于土地的奴仆。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漢武帝時期曾頒布法令,禁止商人及其家屬擁有田産,違者“沒入田僮”(沒收其土地與奴仆)。司馬貞在《索隱》中解釋為“田及僮仆皆入于官”,可見其代指財産中的土地與勞動力。
耕田的奴隸
特指從事農耕的奴隸群體。漢代地主階級常使用奴隸進行農業生産,如《中國通史》提到“田僮是耕田的奴隸”,并指出漢武帝曾沒收商人的大量“田僮”,說明奴隸制在當時經濟中占據一定地位。
田僮(tián tóng)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農村中從事田地勞動的青少年或年輕人。
田僮的部首是田字旁,共包含9個筆畫。
田僮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它描述了當時農村中從事田地勞動的年輕人。
田僮的繁體字為田僮。
古時候,漢字“僮”的寫法略有不同,為“丬,亠:田從人”。
1. 農村田間,田僮們辛勤地耕種着莊稼。
2. 這個村子裡的田僮們都是勤勞善良的青年。
3. 他從小就是田僮,懂得農田的一切。
田地、農村、勞動、青少年
農人、田野勞動者、田家人
文人、書生、城市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