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特别征召。别于平常的鄉舉裡選。《後漢書·郎顗傳》:“天之生 固 ,必為聖 漢 ,宜蒙特徵,以示四方。”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後娶》:“ 建光 中,公車特徵,至拜侍中。” 金 元好問 《王黃華墓碑》:“避 漢 末之亂,徙居 遼東 。 曹公 特徵,不應,隱居終身。”
2.事物可供識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 魯迅 《且介亭雜文·臉譜臆測》:“這假面上,大約一定得表示出這角色的特征,一面也是這角色的臉相的規定。” 曹禺 《雷雨》第一幕:“在陽光下他的臉呈着銀白色,一般人說這就是貴人的特征。”
3.特點。 周6*恩6*來 《目前軍閥混戰的形勢》:“先有農村紅軍,後有城市政權,這是 中國 革命的特征,這是 中國 經濟基礎的産物。” 秦牧 《藝海拾貝·辯證規律在藝術創造上的運用》:“沒有形象就沒有文學藝術,形象是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特徵漢語 快速查詢。
“特徵”是“特征”的繁體寫法,現代漢語中多使用簡體形式“特征”。該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演變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曆史含義:特别征召(古代用法)
指古代選拔人才的特殊制度,區别于常規的鄉舉裡選。例如《後漢書》記載的“宜蒙特徵”即指通過特别征召選拔人才。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中提到的“公車特徵”也屬此類用法。
核心現代含義:事物識别的标志
指事物獨有的、可辨識的标志或顯著表現。例如魯迅在《臉譜臆測》中用“臉譜特征”描述角色辨識标志;曹禺《雷雨》中通過外貌描寫突出人物貴氣特征。
引申含義:特點
廣義上可指事物或現象的獨特屬性。如地理特征(如地形、氣候的特殊性)、數學中的特征函數(反映集合特性的函數)等。
讀音說明:
繁體“徵”在“特徵”中讀作zhēng(對應簡體“征”),但需注意“徵”在其他語境(如“宮商角徵羽”)讀zhǐ,易産生混淆。
使用建議:
現代書面表達推薦使用簡體“特征”,避免因繁體字形或讀音引發歧義。若涉及曆史文獻研究,則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特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某事物或者某人所具有的獨特的特點或特性。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事物與其他事物或一個人與其他人之間的區别。
特徵的部首是火,它由5個筆畫組成。
特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象形文字。在繁體字中,特徵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特徵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特徵在現代漢字中的形狀和寫法已經相對穩定,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1. 這本書的特徵是它獨特的風格和深刻的見解。
2. 她的特徵是她的笑容,永遠令人印象深刻。
3. 獅子的特徵是它的金黃色鬃毛和雄壯的身軀。
組詞:特徵分析、特徵展示、特徵識别。
近義詞:特點、特色、特殊性。
反義詞:普通、平凡、一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