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燒制磚瓦。 唐 柳宗元 《登蒲州石矶》詩:“陶埴此擇土,蒲魚相與鄰。”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沉惟敬》:“﹝ 日本國 ﹞俗好樓居,至十餘層,而又不善陶埴,即王居亦以茅覆,故易敗,亦易成。”
“陶埴”是由“陶”和“埴”組合而成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單字釋義
2. 組合詞義
“陶埴”可理解為:
3. 文化關聯
古代文獻中,“埴”常與陶器制作關聯,例如《考工記》提到“抟埴之工”,即專門從事陶器制作的工匠。這體現了黏土(埴)在傳統手工藝中的重要性,而“陶埴”一詞則概括了材料與工藝的結合。
陶埴是一個漢字詞,含有豐富的意義。它指的是一種用陶土制成的建築和藝術材料,廣泛應用于古代的陶器、瓦片、瓶罐等制作過程中。
陶(tuó)包含陷部和走部,共7個筆畫;埴(zhí)是一種獨體字,含有土部,共9個筆畫。
陶埴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既有來自漢字的形音義,也有對于商周時期魯國古文石器銘文的一種解釋。古文石器銘文中的“陶埴”指的是一種黏土或紅土,用來制作陶器和建築材料。
陶埴的繁體字是「陶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陶埴可以寫作「陶士」。這種寫法更加強調陶工和陶制品的意義和作用。
1. 這個陶埴制成的花瓶精美絕倫,富有中國傳統陶藝的特色。
2. 他對陶埴的研究使他成為了國内頂尖的陶藝家。
1. 陶藝:指的是使用陶埴材料進行制作的藝術形式。
2. 陶瓷:指的是使用陶埴材料制作的器皿、飾物等。
3. 埴土:指的是與陶埴類似的一種黏土材料。
與陶埴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黏土、陶土、黏士等。
與陶埴意思相反的詞彙包括:石料、金屬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