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ose the easy way out;act artfully to obtain what one wants] 取巧,不費力而想達到目的
取巧;做事不費力而占便宜。《鏡花緣》第十一回:“我看老兄如此讨巧,就是走遍天下,也難交易成功的。” 老舍 《我怎樣寫<二馬>》:“ 滌洲 是頭一個指出這一個毛病,而且勸我不要這樣讨巧。” 茅盾 《子夜》十一:“光景那茄門人也靠不住。許是他兩面讨巧。”
“讨巧”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在處理事情時采取巧妙的方法或手段,以達到順利解決問題的目的。其核心在于“不費力而占便宜”或“取巧”。
構成分析
語義特征
反義詞對比
與“費力”相對,突顯其省力特征,如《儒林外史》中“讨個巧”指不勞而獲。
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日常交流中可用于描述靈活策略,但涉及嚴肅事務時需避免投機意味。
“讨巧”是一個常見的成語,它指追求巧妙的方法以達到自己的目标。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讨和巧。
讨字的部首是言字旁,具體的筆畫數是6畫。巧字的部首是工字旁,具體的筆畫數是5畫。
讨巧這個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列女傳·卓文君傳》。在古代,人們認為通過巧妙的方法行事可以獲得更多的好運和成功,所以讨巧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和行為傾向。
在繁體中,讨巧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一樣,沒有變化。
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讨字的寫法是「逃」+「主」,巧字的寫法是「左」+「巴」。
1. 他總是善于讨巧,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2. 沒有捷徑,隻有努力,讨巧并不能完全取代付出的努力。
讨求、讨好、讨喜、讨飯、讨伐
巧妙、聰明、靈活、善于
笨拙、愚蠢、呆闆、不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