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名的意思、逃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名的解釋

(1).逃避聲名而不居。《後漢書·逸民傳·法真》:“ 法真 名可得而聞,身難得而見;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 唐 司空圖 《歸王官次年作》詩:“酣歌自適逃名久,不必門多長者車。” 龐樹柏 《寄懷俞養浩先生》詩:“逃名儻悔才為累,畏俗無如酒最宜。”

(2).逃脫罪名。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自夫子之修《春秋》也,蓋他邦之篡賊其君者有三,本國之弑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録,使其有逃名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逃名"為漢語複合詞,本義指逃避名聲的負累,後引申為主動遠離世俗虛譽的行為選擇。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逸民傳》"逃名而名我隨",指刻意隱匿聲名卻反獲聲譽的矛盾現象。

從構詞角度分析:

  1. "逃"為動詞性語素,《說文解字》釋作"亡也",本指逃亡躲避;
  2. "名"為名詞性語素,甲骨文作"口夕"會意,指人夜間互喚的稱謂标識;
  3. 組合後形成動賓結構,體現主體對聲名價值的主動疏離。

古代典籍中,《晉書·皇甫谧傳》記載"逃名之士"特指避世隱者,這與道家"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一脈相承。唐代司空圖《歸王官次年作》"逃名最要是無能"則揭示該行為的哲學困境——刻意逃名亦屬執念。

現代語義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逃名"歸入書面語範疇,定義為"有意避開名譽"。該詞常出現在文人雅士的創作語境,如錢鐘書《圍城》描寫方鴻漸"逃名似逃債"的生存狀态,反映現代知識分子對聲名羁絆的反思。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區别于"匿名"的短期行為,強調持久性的價值取舍。

網絡擴展解釋

“逃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逃避聲名而不居
    指主動避開世俗的聲譽或名望,多用于形容隱逸之士淡泊名利的态度。例如《後漢書·逸民傳·法真》記載:“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說明真正的高士即使逃避名聲,聲名仍會追隨他。唐代司空圖的詩句“酣歌自適逃名久”也體現了這種超然物外的境界。

  2. 逃脫罪名
    指通過某種手段擺脫罪責。如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惑經》中提到,史書對某些弑君行為“缺而靡録,使其有逃名者”,即通過不記錄罪行使其逃脫罪名。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後漢書》《史通》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深入了解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捌哥白首空歸奔鲸辨變兵聞拙速庯庩倉忙程子侈衣美食憃昧道牙德輶如毛雕轸低空敦水杜墅法城斐爾風虛高管館娃宮鼓籥後廷回舻阍閹箭幹獎賞機變階篁急脈緩受禁垣沮陷虧蝕列甯格勒遴難賣底買售品詞鉗口契令青粉琴瑟和好穹窒舍死忘生世辟師子花嗣立騰跨天緣投笏望山走倒馬卧房誤失武義黠桀仙篇小年夜霞蒸錫箔席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