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迂愚剛直。 明 方孝孺 《讷齋記》:“ 絳侯 平居騃戇,若不能出言,孰不鄙其木訥哉。”
“騃戆”是一個由“騃”和“戆”組成的複合詞,多用于形容人愚笨、魯莽或呆愣的狀态。以下是具體解釋:
騃(ái)
指愚笨、呆傻,常與“癡”“呆”等字連用,如“癡騃”“愚騃”。例如《漢書·息夫躬傳》中“外有直項之名,内實騃不曉政事”,即形容人表面正直,實則愚鈍。
戆(gàng/zhuàng)
多音字,此處取“gàng”音,意為魯莽、傻氣。如“戆頭戆腦”形容人行事莽撞、缺乏思考。另一讀音“zhuàng”則表剛直,如“戆直”。
綜合詞義
“騃戆”結合了“愚笨”與“魯莽”的雙重含義,多用于描述人因缺乏機敏而顯得呆愣或行事冒失的狀态。例如:“他雖本性騃戆,卻心地純良。”
注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方言中。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古籍或方言詞典。
《騃戆》是一個多音字,可以表示"呆傻"的意思,形容一個人愚笨或思維遲鈍。
《騃戆》包含了馬部和戈部兩個部首。
馬部讀音為"Ma",在《騃戆》中隻有1畫。
戈部讀音為"Ge",在《騃戆》中有4畫。
《騃戆》的來源較為模糊,沒有明确的字義出處。
在繁體中,該字以「傻」代替了「騃」的發音。
在古時候,将《騃戆》寫作:"騃"與"戆"各自獨立,沒有組合成一個字。
他看起來真騃戆,總是東想西想。
那個小孩有些騃戆,但是很可愛。
組詞:騃氣、戆直、傻瓜。
近義詞:愚蠢、呆笨、遲鈍。
反義詞:聰明、聰慧、智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