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推卸逃避;躲避。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用使争學苟且,務相推避,坐變炎涼,徒延歲月。” 宋 蘇轼 《答畢仲舉書》:“僕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長者所教,以觸罪罟,然禍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論巧拙也。”《元典章·戶部九·立司》:“如長官有故或缺去,處以次官,不得推避,虛閑歲月。”
(2).托故避開。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相國夫人教邀足下,是必休教推避咱,多謝解元呵!”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再見 紅娘 ,五臟神兒都歡喜,請來後何曾推避!”
“推避”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包含兩個核心含義,其釋義及用法如下:
推卸逃避;躲避
指通過推脫責任或借口來逃避應承擔的事務。例如:
托故避開
表示以某種理由婉拒或避開某人某事。例如:
如需查詢更多古籍例句或字源,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元典章》相關條目()。
《推避》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意思是避開、回避或躲避。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扌」和「倍」。它的總筆畫數是8,其中「扌」部的筆畫數為3,「倍」部的筆畫數為5。
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複雜。在《說文解字》中,它的注釋是指推開并避開。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推避」逐漸演變成為一個表示避開或回避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推避」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以「扌」和「倍」兩個部首組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推避」是以更加複雜的形式呈現。它的古字形常常被解釋為才字底下一個冬字,意味着在冬天下雪的時候需要推開排除,來避開行進的路線。
以下是一些使用「推避」的例句:
與「推避」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推遲」「避讓」「回避」等。其中「推遲」表示将原先計劃或安排的事情往後延遲;「避讓」表示主動避免與他人發生沖突;「回避」表示躲避或回避某個困難或問題。
與「推避」相似的詞語有「躲避」「規避」等。而「迎接」「面對」屬于與「推避」相反的詞語,表示迎接困難或問題,而不是回避或躲避。
總體而言,「推避」是一個常用的詞語,表示回避或躲避困難、問題或責任。根據具體語境,它可以用來描述各種避開困擾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