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鋒利的斧頭。《五燈會元·六祖大鑒禅師法嗣·青原山行思禅師》:“吾有箇鈯斧子,與汝住山。” 宋 陸遊 《思歸》詩:“會當求鈯斧,送老 鏡湖 濱。” 元 耶律楚材 《請奧公禅師開堂疏》之三:“既收鈯斧子,不藉破皮鞋。”
“鈯斧”一詞在古籍和現代解釋中存在不同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字面含義
指不鋒利的斧頭,常見于佛教典籍及古詩詞。如《五燈會元》中“吾有箇鈯斧子,與汝住山”,陸遊《思歸》詩“會當求鈯斧,送老鏡湖濱”等,均以“鈯斧”象征隱逸山林的簡樸工具。
引申含義
現代部分辭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精巧細緻的工藝或手藝,源于傳說中名為“鈯”的木匠,其制作的斧子工藝精湛,故以“鈯斧”比喻精細技藝。
若需準确釋義,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
(注:不同資料解釋存在分歧,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字典》等權威工具書核實。)
鈯斧(yù f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部首金和聲旭構成,是一個動詞。
鈯斧的部首是金(钅),它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與金屬有關的事物。鈯斧的筆畫數為12劃。
鈯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楚國,它是楚國的一種特殊工具。鈯斧形狀類似斧頭,由于其非常鋒利,被廣泛用于砍伐樹木、修剪枝葉等。
鈯斧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鈯斧。
在古代漢字中,鈯斧的寫法稍有差别。鈯有時被寫作钅婁,而斧有時被寫作釜父。
他帶着鈯斧走入森林,準備砍伐一些木材。
鈯斧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一些相關詞語,例如:鈯斧木,指用鈯斧砍伐的木材。
鈯斧的近義詞是斫斧(zhuó fǔ)。
鈯斧的反義詞是貳斧(èr f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