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rrender;capitulate] 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向對方屈服
命令軍隊投降
停止抵抗,向對方屈服。 唐 陸贽 《放淮西生口歸本貫敕》:“其投降人等,權於諸州縣安置者,亦任各從所適。” 遼 懿德皇後 《伏虎林應制》詩:“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猛虎不投降。” 明 唐順之 《為擒獲潰兵及奸細事疏》:“餘黨憐其被脇,既已投降,悉從輕典,理合題知。” 梁斌 《播火記》四八:“為了革命,流血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投降與******!”
“投降”是一個動詞,指在沖突、對抗或競争中,一方主動承認失敗并停止抵抗的行為。其核心含義是放棄對抗,接受對方的控制或條件。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軍事場景
最常見于戰争或武力沖突中,指戰敗方交出武器、停止戰鬥,如“敵軍在圍困三天後投降”。此時常伴隨正式協議,如籤署投降書、移交控制權等。
非武力延伸義
可比喻在非暴力對抗中認輸,如辯論時“他最終投降,承認對方觀點正确”,或情感關系中“她在冷戰後先投降示好”。這類用法帶有妥協、讓步的意味。
情感色彩
通常帶有消極色彩,暗含被迫或無奈的選擇,如“甯死不投降”體現氣節;但有時也作為理性決策,如“及時投降避免更大損失”,此時偏向中性表述。
常見搭配
近義辨析
需注意:投降行為在不同文化中評價差異較大,武士道精神視之為恥辱,而現代戰争法則認為投降是戰俘的基本權利。
《投降》是一個含義豐富而複雜的詞彙,它可以指一個人或國家為了避免戰争或失敗而主動放棄抵抗、屈服于對方的意志。
《投降》這個字可以拆分為「手」和「昇」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投降》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其源于古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事件。在曆史上,低劣兵力難以抵禦強敵,或是戰争陷入膠着狀态,或是被圍困或包圍的情況下,人們為了保護生命和財産,選擇投降成為一種常見的選擇。
《投降》的繁體字形為「投降」。
在古代,「投降」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仍然是「投降」。
1. 在戰争爆發的最後階段,敵軍最終選擇了投降。
2. 面對生死選擇,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投降。
3. 投降并不意味着失敗,有時候它是為了更大的利益考慮。
降服、降伏、降低、投降者、不投降等。
屈服、就範、服從、恭順。
抵抗、反抗、抗争、抗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