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針對疼痛的部位治療,不追究病根。比喻隻解決具體問題,不深究産生問題的根源。《朱子語類》卷一一四:“今學者亦多來求病根。某向他説:頭痛灸頭,腳痛灸腳。病在這上,隻治這上便了,更别讨甚病根也。”亦作“ 頭痛治頭,足痛治足 ”。 明 張居正 《與張心齋計不許東虜款貢書》:“語曰:‘頭痛治頭,足痛治足。’今虜禍方中於 遼 , 遼 以一鎮當全虜之勢,病在足之時矣。不急治之,且将為一身憂。”
“頭痛灸頭,腳痛灸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針對表面症狀進行局部治療,而不深究問題的根本原因。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南宋朱熹的《朱子語類》第114卷:“今學者亦多來求病根,某向他說頭痛灸頭,腳痛灸腳,病在這上,隻治這上便了,更别求甚病根也。”
(注:部分網頁誤傳出自《黃帝内經》,但權威文獻明确記載為朱熹所言。)
字面意思
指在治療疾病時,僅針對疼痛部位施灸,不追溯病因。例如頭痛時隻灸頭部穴位,腳痛時隻灸腳部穴位。
比喻意義
用于批評處理問題時“治标不治本”的短視行為,強調缺乏系統性思考和長遠規劃。
醫學領域
社會與生活
常用于形容解決矛盾時“就事論事”,例如:
該成語既是對短視行為的警示,也反映了中醫“局部與整體結合”的辯證思維。在實際應用中,需根據具體問題權衡“标”與“本”的關系。
《頭痛灸頭,腳痛灸腳》是一句中文諺語,意思是治療頭部疼痛應通過灸治頭部,治療腳部疼痛應通過灸治腳部。它強調了療法要針對疾病的具體部位。
《頭痛灸頭,腳痛灸腳》中的漢字拆分為:
頭(tóu):從“口”和“豆”組成,共9個筆畫;
痛(tòng):從“疒”和“甬”組成,共12個筆畫;
灸(jiǔ):從“火”和“九”組成,共6個筆畫;
腳(jiǎo):從“月”和“交”組成,共7個筆畫。
《頭痛灸頭,腳痛灸腳》是中國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它強調了治療疾病要根據病症的具體部位進行治療。這個諺語沒有繁體字形式,隻有簡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差異。舉例而言,繁體字"頭"在古代寫作“頭”,在字形上有一點變化。同樣地,“腳”在古代寫作“腳”。
1. 擔心着頭痛時,她聽到了一位長輩告訴她:“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2. 手上沾滿蜂蜜的她不小心摸到了眼睛,頓時感到火辣辣的痛,她想起了諺語:“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組詞可以包括:
1. 以“頭”為首的組詞:腦袋、頭腦、首腦等。
2. 以“痛”為首的組詞:痛苦、痛快、痛楚等。
3. 以“灸”為首的組詞:灸法、灸治、灸術等。
4. 以“腳”為首的組詞:腳步、腳印、腳踩等。
與《頭痛灸頭,腳痛灸腳》意思相近的諺語有:
1. 治頭要頭,治足要足。
2. 心痛治心,肚痛治肚。
與《頭痛灸頭,腳痛灸腳》意思相反的諺語有:
1. 頭痛用藥,腳痛用灸。
2. 腳痛用草,頭痛用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