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mit ******* by hanging] 上吊;自缢
投缳道路。——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自缢。《後漢書·吳祐傳》:“因投繯而死。” 李賢 注:“謂以繩為繯,投之而縊也。”《新唐書·長孫無忌傳》:“ 敬宗 令大理正 袁公瑜 、禦史 宋之順 等即 黔州 暴訊。 無忌 投繯卒。” 清 馮桂芬 《許烈姬傳》:“屢投繯求死,不可得。” 茅盾 《子夜》十八:“她又覺得她的結果隻有那照例的一着:吞金或者投缳。”
“投缳”是一個文言詞彙,指用繩子上吊自盡的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投缳”意為“自缢”或“上吊”,指以繩索套頸結束生命的方式。其字面意義為“投入繩圈”(“缳”即繩圈)。
“缳”原指繩結或繩圈,“投缳”即主動将頸部套入繩索的動作,後成為自缢的委婉說法。
現代漢語中該詞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口語中常用“上吊”“自缢”等替代。
近義詞包括“自盡”“懸梁”,但“投缳”特指以繩索自缢的方式,更具文言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五人墓碑記》等文獻原文。
《投缳》是一個成語,意指投擲繩索自盡,指人因困苦、絕望而自殺。也可以泛指意志消沉,絕望無助的心情。
《投缳》的部首是缶(fǒu),同時它的筆畫數為11畫。
《投缳》最早出現在《史記·蔔式列傳》中,原文為“禕跖使告于衆曰:‘天不仁以弊吾驕,遂使民于缳窒’”,意為“(禕跖)對衆人說:‘天不仁啊,逼着我們過着艱苦的生活,導緻人民陷入絕境’”。後來,成語《投缳》引申為心灰意冷,無法承受苦難而放棄自己。
《投缳》的繁體字形為「投繯」。
古代《投缳》的寫法為「偸闤」。
他因生意失敗,陷入絕境,最終選擇了《投缳》。
投機、投奔、飲恨投湖
自殺、絕望、投河、尋短見
奮發、振作、重生、樂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