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amp work and stint materials;cheat in government contracts with;jerry-build] 原指不按工程或産品所規定的質量要求,私自削減工序和用料。現在常用來比喻做事馬虎、敷衍塞責
(1).不按質量要求,偷省工序,暗減用料。《兒女英雄傳》第二回:“他見上次 高家堰 開了口子之後,雖然趕緊的合了龍,這下遊一帶的工程都是偷工減料作的,斷靠不住。”
(2).以喻做事貪圖省事,馬虎敷衍。 魯迅 《集外集拾遺·三閑書屋校印書籍》:“因為本書屋……甯可折本關門,決不偷工減料,所以對于讀者,雖無什麼獎金,但也決不欺騙的。”
“偷工減料”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指在生産、施工或工作中,為節省成本或時間,故意減少必要工序或材料,導緻質量下降的行為。現代也引申為做事馬虎敷衍的态度,例如魯迅曾用此詞批評出版行業的不負責現象。
最早見于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這下遊一帶的工程都是偷工減料作的,斷靠不住。”
易引發安全隱患(如房屋倒塌)和消費者權益損害,特别強調這在工程領域屬于違法行為。
如需查看具體工程案例或英文對應表達,可參考來源、5、7的詳細說明。
《偷工減料》是一個成語,意為指在工作或生産過程中,故意偷懶偷工減料,追求表面上的省事省力,而忽視質量和實際效果。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為:偷 (人偏旁) 工 (工字頭) 減 (冫旁) 料 (米字頭),共計12個筆畫。
《偷工減料》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淮南子》一書。後來,這個成語在《西遊記》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進一步使其流傳開來。
在繁體漢字中,《偷工減料》的寫法為偷工減料。
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太大差異。
以下是一個關于《偷工減料》的例句:
他為了完成任務而偷工減料,結果導緻産品質量大大下降。
與《偷工減料》相關的組詞有:偷工減料的人,偷工減料的情況。
與《偷工減料》近義詞有:馬虎草率,敷衍懶散。
與《偷工減料》反義詞有:紮實認真,細緻嚴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