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人投擲兵刃。謂誅殺。《後漢書·張奂傳論》:“自 鄛鄉 之封,中官世盛,暴恣數十年閒,四海之内,莫不切齒憤盈,願投兵於其族。”
(2).放下武器。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下》:“愚戇自陷不義,實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也。”
“投兵”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進行綜合分析,主要存在兩種解釋方向:
現代常用義(高權威來源) 指主動參軍入伍的行為,強調對國家的忠誠。由“投”(投身)和“兵”(軍隊)組成,常用于描述個人為保家衛國而加入軍隊的奉獻精神,如軍事宣傳或教育場景中。
古漢語特殊義(文獻考證) 部分典籍中可指: • 向敵人投擲兵器(如《後漢書》中“願投兵於其族”); • 放下武器投降(如晉代袁宏所著文獻中“投兵之日”)。
使用注意:現代語境下多采用第一種釋義,第二種屬于特定曆史文獻中的罕見用法。需要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在軍事曆史文獻中可能保留古義,而日常交流中主要指參軍行為。
《投兵》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準備參軍入伍,成為一名士兵。投兵是指個人主動選擇投身軍隊,為國家的安全和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力量。
《投兵》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手」和「兵」,分别代表手部和兵器部。在拆分筆畫上,「手」部分包含了3個筆畫,而「兵」部分包含了7個筆畫。
《投兵》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由「手」和「兵」兩個字組合而成,意為将自己的手投入到兵器中,代表着準備從事軍事活動。
在繁體字中,《投兵》可以寫作「投兵」,字形保持原樣,隻是書寫方式使用了繁體字的規範。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記載,在古代寫作「投兵」的時候,「手」部分的上面會有一個短豎,而「兵」部分的下面會有一個小點,表示準備好的狀态。
1. 他決定投兵,為國家服務。
2. 她夢想着成為一名投兵,保衛家鄉的安全。
3. 他在軍隊中投兵多年,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
1. 投降:主動放下武器,加入對方的一方。
2. 兵役:指一定時間内擔任軍人的義務和責任。
3. 兵器:用于戰争和防禦的武器和裝備。
4. 投入:全身心地投身到某項工作或活動中。
近義詞:
1. 入伍:指加入軍隊,成為一名士兵。
2. 參軍:指參加軍隊,成為一名軍人。
反義詞:
1. 退伍:指結束兵役,離開軍隊。
2. 退出:主動離開或撤離某個組織或團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