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平常治理國家。《文子·下德》:“故仁義禮樂者,所以救敗也,非通治之道也。”
(2).普遍研習。《金史·選舉志一》:“律科止知讀律,不知教化之源,可使通治《論語》、《孟子》以涵養其氣度。”
“通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平常治理國家
指常規的治國方式,強調治理的普遍性和基礎性。例如《文子·下德》提到:“仁義禮樂者,所以救敗也,非通治之道也”,表明仁義禮樂是補救亂局的手段,而非日常治理的根本方法。
普遍研習
指廣泛學習或深入研究某一領域。如《金史·選舉志一》記載,律科學生需“通治《論語》《孟子》以涵養其氣度”,強調通過經典研習提升修養。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及現代用法,具體語境可能影響詞義側重。如需更詳細文獻,可參考《文子》《金史》等原文。
通治一詞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表示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治療各種疾病或症狀。
通治的拆分部首為“辶”和“治”,其中“辶”表示“走”,“治”表示“治療”。通治的總筆畫數為11。
通治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書·藝文志》。在繁體中,通治被寫作「通誌」。
在古代,通治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通治常寫作「通誌」,其中的「誌」與現代的「治」相同,表示治療。
1. 醫生通過細緻的觀察和合理的藥物配方,使用通治法成功治愈了這位患者的疾病。
2. 通治法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醫書。
通治可以作為一個概念使用,所以很少與其他單詞組合。但是,通過與其他漢字組合,可以形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通病、通用、通達等。
通治的近義詞包括通用、綜合治療、綜合療法等。
通治的反義詞是專治,表示針對特定疾病或症狀采用專門的治療方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