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通義。《戰國策·趙策二》:“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漢書·董仲舒傳》:“《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清 昭槤 《嘯亭續錄·明春二公論戰》:“人臣死綏,古今通誼,然必有濟於國,始為可貴。”參見“ 通義 ”。
“通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義”,即普遍適用的道理或共同準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通誼”指古代社會公認的倫理準則或普遍適用的道理,常與“常經”(永恒法則)并稱,強調其跨越時代的普適性。例如《漢書·董仲舒傳》載:“《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将“大一統”視為貫穿天地的根本原則。
2. 經典出處
3. 語義演變 該詞在宋代詩文(如嶽珂《鄂忠武王出師疏帖贊》)中多用于贊頌道德典範,清代戴梓詩句“通誼前交久”則引申為深厚交情,但此用法較罕見。
4. 近義詞辨析 與“通義”完全同義,而“通家之誼”則特指家族世交,二者需區分。核心區别在于:“通誼”強調公共準則,“通家之誼”側重私人交情。
提示: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場景。如需更多例句或語義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通誼是一個多義詞,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含義。通誼可以指交流、溝通、互相了解和互相友好的意思。通誼也可以指通融、包容、化解矛盾的意思。
通誼的拆分部首是辶(辵),表示“走”的意思。通誼的筆畫數量是10畫。
通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現代漢語中,通誼的繁體形式為「通譯」。
在古代漢字中,通誼的寫法有所不同。一種古時候的寫法是「通誼」,另一種寫法是「通翊」。
1. 通過互相通誼,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2. 在這個會議上,我們要通誼交流,為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
通誼的相關組詞有:
1. 友誼:朋友間深厚的感情。
2. 交流:互相溝通、分享信息或意見。
與通誼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交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溝通。
2. 友好:對彼此友善和友善的關系。
與通誼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隔閡:彼此間的隔膜和不理解。
2. 對立:彼此間存在嚴重分歧和沖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