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然一辭的意思、同然一辭的詳細解釋
同然一辭的解釋
猶異口同聲。 唐 韓愈 《諱辯》:“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 明 李贽 《答劉晉川》書:“何乃同然一辭,效兒女故态也?”
詞語分解
- 同然的解釋 猶相同。《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下:“物有同然之理,人有同然之見。”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緻<近代美術史潮論>的讀者諸君》:“隻要一比較
- 一辭的解釋 .猶一言。一句話或一個字。《淮南子·缪稱訓》:“胡通於一伎,察於一辭,可與曲説,未可為廣應也。”《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 子夏 之徒不能贊一辭。”《舊唐書·陸馀慶傳》:“
網絡擴展解釋
“同然一辭”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tóng rán yī cí
- 含義:指衆人說法完全一緻,即“異口同聲”之意。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觀點或言論的統一性。
2.出處與例句
- 最早出處:唐代韓愈的《諱辯》中提到:“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
- 例句:明代李贽《答劉晉川書》中引用:“何乃同然一辭,效兒女故态也?”
3.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衆口一詞、異口同聲。
- 語法功能:作謂語、賓語,常見于書面表達。
- 感情色彩:中性詞,無明确褒貶傾向。
4.結構解析
- 成語為偏正式結構,通過“同然”(一緻)與“一辭”(一種說法)組合,突出觀點統一的含義。
5.擴展說明
- 該成語多用于描述群體意見的統一性,需注意其書面語屬性,日常口語中更常用“異口同聲”。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唐代韓愈、明代李贽的相關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同然一辭的意思
《同然一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兩個事物雖然名字不同,但本質卻是相同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同然一辭》的拆分部首為 “口”和“一”,總共3個筆畫。
來源
《同然一辭》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一》這部古代典籍中,描述了秦國君主秦昭襄王和魏國君主魏昭王的聯繫,兩位君主盡管名字不同,但他們的品行和政治主張卻極為相似。因此,後人将這一現象總結為“同然一辭”。
繁體
《同然一辭》的繁體字為「同然一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它将《同然一辭》拆解成「口隹口山」的組合。
例句
1. 她們兩人看起來不同,但性格上卻同然一辭。
2. 這兩種花雖然名稱不同,但花朵的形态和香氣卻同然一辭。
組詞
同仁、同情、同根、同心、同流合污
近義詞
同質、同類、類同
反義詞
異質、異類、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