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種計時方法。用銅壺盛水,滴漏以計時刻。 南唐 馮延巳 《壽山曲》詞:“銅壺滴漏初盡,高閣鷄鳴半空。”《白雪遺音·馬頭調·好夢兒》:“靜聽得銅壺滴漏,夜月微殘。” ********* 《把一切獻給黨·新任務》:“我們的祖先利用過竹竿的影子來記時,後來發展到銅壺滴漏。”參見“ 刻漏 ”。
“銅壺滴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時裝置,具體含義和相關信息如下:
銅壺滴漏又稱“刻漏”或“漏刻”,是一種通過銅制容器盛水并控制水滴勻速滴落來計量時間的工具。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水位變化和滴漏速度的穩定性,将時間劃分為可測量的刻度。
銅壺滴漏不僅是技術發明,更承載了古代天文、曆法的發展脈絡,部分實物現存于博物館(如廣州鎮海樓),成為曆史見證。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機械結構,可參考古籍《周禮》或《漢書·天文志》等文獻。
《銅壺滴漏》是一個成語,指的是時間的流逝。
《銅壺滴漏》這個成語由4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銅、壺、滴、漏。
其中,銅的部首是金,筆畫數為8;壺的部首是士,筆畫數為3;滴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11;漏的部首是氵,筆畫數為9。
《銅壺滴漏》這個成語出自晉代文學家左思的《世說新語·學者第六》。
《銅壺滴漏》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銅壺滴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銅壺滴漏》為例,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的漢字結構和意義仍然保持。
1. 廿年如一夢,銅壺滴漏,歲月無情。
2. 他的青春就像銅壺滴漏,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止時間的流逝。
1. 銅器、壺口、滴水成冰、漏鬥。
時間如梭、光陰似箭。
時間靜止、一成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