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榜的意思、通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榜的解釋

亦作“ 通牓 ”。 唐 時科舉不糊名,由主試者定去取。試前,有預列知名之士,得中者往往出于其中,謂之“通榜”。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通榜》:“ 貞元 十八年, 權德輿 主文, 陸傪 員外通榜帖, 韓文公 薦十人於 傪 。” 宋 洪邁 《容齋四筆·韓文公薦士》:“ 唐 興科舉之柄,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之助,謂之通榜。” 宋 蘇轼 《議學校貢舉狀》:“ 唐 之通牓,故是弊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通榜”是隋、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舉考試中的一種特殊制度,其核心特點與選拔方式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背景
    通榜指唐代科舉考試中,主考官在考前預先拟定一份知名考生的推薦名單,最終錄取者多出自此名單。因考試不采用“糊名”(密封考生信息),考官可依據考生聲望直接決定錄取結果。

  2. 運作特點

    • 不糊名制度:考生身份信息對考官公開,便于參考社會聲望。
    • 預列名單:考官或相關人士(如名士、官員)提前推薦有才學或背景的考生,形成通榜名單。例如,韓愈曾向考官陸傪推薦十人,最終四人中舉。
    • 主觀性較強:錄取更依賴考官的判斷和外部推薦,而非單純依據試卷内容。
  3. 曆史影響與演變
    通榜制度體現了早期科舉的靈活性,但也存在舞弊風險。宋代推行“糊名法”和“謄錄制”後,通榜逐漸被取代,科舉走向标準化。

總結來看,通榜是科舉制度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措施,反映了古代人才選拔中“人治”與“法治”的平衡嘗試。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榜》是什麼意思

《通榜》源自曆史文獻,意為通過考試或選拔賽以名次優異的方式晉升或獲得榮譽資格的榜單。在古代中國,舉辦科舉、武舉、鄉試等考試時,通過考核者将被列入榜單,以示名列前茅。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榜》由兩個漢字組成。部首分别是“口”和“木”,其中“口”為主部首,用來表示意義上的整體概念;“木”為輔部首,用來提示與物質有關的含義。根據部首可以将漢字拆分成不同的部分來理解。
筆畫數分别為5畫和4畫。

來源

《通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一種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它在唐代得以系統化發展。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優異名次的考生将獲得官職和特殊待遇,因此考生的名次被記錄并編制成榜單,以示對其成就的認可。

繁體

《通榜》的繁體寫法為「通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結構有所變化。根據漢字的古體寫法,《通榜》可以寫作「通榜」。

例句

1. 他在最新一期的《通榜》上名列前茅,成為了榜樣。
2. 這位學生通過艱苦的努力,成功進入了科舉的《通榜》。

組詞

1. 通行:表示通暢或通用。
2. 通婚:不同族群之間的婚姻。
3. 上榜:指通過考試或選拔賽等方式名列榜單。
4. 榜樣:成為他人向往的模範舉例。

近義詞

名單、排名、名次、榜單

反義詞

落榜、失敗、得過且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