擿索的意思、擿索的詳細解釋
擿索的解釋
搜索。《新唐書·姚勖傳》:“及 德裕 為 令狐綯 等譖逐,擿索支黨,無敢通勞問。”
詞語分解
- 擿的解釋 擿 ī 挑出:“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 挑剔;指摘:“伏聞諸典校擿抉細微,吹毛求瑕。” 指使:“衛将軍(王)商密擿永令發去。” 揭發:發奸擿伏(揭露隱秘罪惡)。 搜索。 探。 剖開;
- 索的解釋 索 ǒ 大繩子或大鍊子:索子。索道。鋼索。絞索。線索。 搜尋,尋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還。索求。索取。勒索。 盡,毫無:索然無味。 單獨:離群索居。 姓。 筆畫數:; 部首:糸;
網絡擴展解釋
“擿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字義分析如下:
1.基本釋義
- 拼音:tī suǒ(注意“擿”在此處讀tī,而非其他讀音如zhì或zhāi)。
- 詞義:指“搜索”,強調深入、細緻地查找或探查,常用于文獻或曆史事件中描述對人物、事物的追查。
2.文獻例證
- 出自《新唐書·姚勖傳》:“及德裕為令狐綯等譖逐,擿索支黨,無敢通勞問。”
此句描述李德裕被誣陷後,其黨羽被徹底清查的政治背景,“擿索”在此指對相關人員的全面搜捕和牽連。
3.字義解析
- 擿:本義為“挑出”“揭發”,如《說文解字》釋為“搔也”,引申為揭露、挑動。
- 索:意為“尋找”“求取”,如《詩經》中“宵爾索綯”指編織繩索,後泛指搜尋。
- 組合後,“擿索”更強調通過揭露或挑動的方式進行深入搜索。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描述政治鬥争、案件審查中的嚴密追查,或學術研究中對文獻的細緻考據。
5.近義與關聯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漢語詞彙的用法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新唐書》等史籍或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擿索》的意思
《擿索》(zhì su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把手伸進去尋找東西或探求事理。它是由手部偏旁“扌(⼿)”和“索”的組合。含有“扌”的字通常與手有關,而“索”意為尋找或探索。
拆分部首和筆畫
《擿索》的部首是“扌(⼿)”,含有這個部首的字通常與手有關,例如“捉、抓、按”等。《擿索》的筆畫數為15畫。
來源和繁體
《擿索》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起源于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從字形構造上來看,它在繁體字中通常被寫為“撿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因此古時候《擿索》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然而,由于缺乏确鑿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準确了解《擿索》在古代所使用的具體寫法。
例句
1. 他費盡擿索終于找到了藏匿的寶物。
2. 這位科學家不斷擿索,最終發現了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
組詞
擿屈(zhì qū):用手指伸進去探求内情或查看具體情況。
擿伏(zhì fú):用手伸進去搜尋隱藏的東西。
擿取(zhì qǔ):用手去取,通常指費力努力地尋找并取得某物。
近義詞
尋找、探索、摸索、找尋
反義詞
放棄、放手、失去、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