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鹽戶之一種。 唐 乾元 元年(公元758年) 第五琦 定鹽法,将制鹽民戶編為特殊戶籍,免其雜役,專制官鹽。因煮鹽地方稱亭場,故名。 宋 代 京東 、 河北 、 兩浙 、 淮南 、 福建 、 廣南 海鹽産區中,專指向政府領取本金産制正鹽(額鹽)歸公的鹽戶。《新唐書·食貨志四》:“亭戶冒法,私鬻不絶,巡捕之卒,遍于州縣。”《宋史·食貨志下四》:“然自 皇祐 以來,屢下詔書輒及之,命給亭戶官本,皆以實錢;其售額外鹽者,給粟帛必良;亭戶逋歲課久不能輸者,悉蠲之。” 宋 葉適 《宋武翼郎邵君墓志銘》:“煎鹽實尅亭戶錢,以應諸費。”參見參見“竈戶”、“鍋戶”。
“亭戶”是中國古代對特定鹽戶的稱謂,其含義及曆史演變可歸納如下:
亭戶是唐代至清代由政府編入特殊戶籍、專職生産官鹽的民戶。該制度始于唐乾元元年(758年),鹽鐵使第五琦推行榷鹽法,将沿海制鹽民戶強制編為“亭戶”,免除雜役,專司官鹽生産。因制鹽場所稱“亭場”,故得名。
亭戶雖免雜役,但受官府嚴格控制,需承擔繁重鹽課。宋代曾因官員克扣亭戶鹽本錢引發民變(如《續資治通鑒》載丁大全事件)。其身份世代相襲,形成特殊的社會群體。
亭戶是古代鹽業專賣制度下的産物,體現了政府對鹽業資源的壟斷。其名稱和職能隨朝代更替略有變化,但核心特征為“官控專業鹽戶”。如需進一步了解鹽戶分類(如畦戶、井戶等),可參考中的詳細分類。
亭戶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庑門,指的是用于遮風避雨的門。在古代,亭戶通常被建築在道路旁邊或庭院門口,用來供行人遮擋烈日或大風侵擾。
亭戶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亠”和“戶”,其中“亠”部表示頂部,而“戶”部表示門的形狀。它總共由6畫組成。
亭戶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亭”字來源于古代的祭祀建築“亭”,而“戶”字則表示門,兩者合在一起形成了“亭戶”。在繁體字中,亭戶的寫法為「亭戶」。
在古代,亭戶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傳統上,亭戶可以寫作“廷戶”,即将“亭”字寫作“廷”。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會有所出現。
以下是關于亭戶的一些例句:
以下是一些和亭戶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