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陡貌;遠高貌。 三國 魏 曹植 《九愁賦》:“踐蹊徑之危阻,登苕嶢之高岑。”《文選·張協<七命>》:“搖刖峻挺,茗邈苕嶢。” 呂延濟 注:“茗邈苕嶢,遠高貌。” 晉 潘嶽 《河陽縣作》詩:“洪流何浩蕩,脩芒鬱苕嶢。”
“苕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高聳、陡峭或遙遠高峻的形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典籍原文或注解,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數據庫。
《苕嶢》(tiáo yáo)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野葡萄的意思。在中國,野葡萄是一種生長在山區或野外的葡萄種類,也被用于制作葡萄酒。苕嶢這個詞常用來形容這種野生葡萄。
苕嶢的拆分部首是艹 (草字頭) ,它是一個組分,表示與植物相關。苕嶢的總筆畫數為14,其中苕有8畫,嶢有6畫。
苕嶢是一種由現代漢字推演而來的字,沒有相對應的繁體字形。
在古代,苕嶢并沒有具體的漢字寫法,因此沒有古代的字形可以參考。
1. 那片山坡上長滿了苕嶢,非常壯觀。
2. 他給我送來了一串新鮮的苕嶢。
1. 葡萄 (pú táo): 葡萄的通用名稱。
2. 野葡萄 (yě pú táo): 野生葡萄的特稱。
3. 葡萄園 (pú táo yuán): 種植葡萄的園地。
1. 野葡萄 (yě pú táo)
2. 野生葡萄 (yě shēng pú táo)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