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蜩螗的意思、蜩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蜩螗的解釋

亦作“ 蜩螳 ”。1.蟬的别名。 漢 焦贛 《易林·謙之解》:“蜩螗歡喜,草木嘉茂。” 晉 陸雲 《寒蟬賦》:“容麗蜩螗,聲美宮商。” 五代 齊己 《移居西湖作》詩之二:“蜩螗晚噪風枝穩,翡翠閒眠宿處深。” 宋 範成大 《夏日田園雜興》詩之十二:“蜩螳千萬沸斜陽,蛙黽無邊聒夜長。” 清 曹寅 《射堂柳已成行命兒輩習射作》詩之一:“無限蜩螗齊沸了,又攜兒輩踏清秋。”

(2).比喻喧鬧、紛擾不甯。 清 趙翼 《耳聾》詩:“世務紛蜩螗,聆之本何益。” 丘複 《寄曹耐公汕頭》詩:“國會初開幕,黨争正蜩螗。” 廬隱 《海濱故人》四:“以年來國事蜩螗,固為有心人所同悲,但吾輩則志不在斯。”參見“ 蜩螗沸羹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蜩螗"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兩個構詞部分分析:

一、單字釋義

  1. 蜩(tiáo)
    指蟬的總稱。《說文解字》明确記載:"蜩,蟬也",如《詩經·豳風》"五月鳴蜩"。古代多用于描述夏季蟬鳴的自然景象。

  2. 螗(táng)
    特指一種小型蟬類。其體型較普通蟬小,但鳴聲清亮,古籍中常與"蜩"并列出現,如《爾雅》提到"蜩螗"并列的記載。

二、複合詞含義 組合後"蜩螗"有兩種主要用法:

  1. 生物學層面
    泛指蟬類昆蟲,多用于描述不同品種的蟬,如"螗蜩"在《爾雅》中被列為五類蟬之一。

  2. 文學象征
    常借指喧鬧聲:

    • 因蟬鳴聲密集,引申為"衆口喧雜",如成語"蜩螗沸羹"(《詩經·大雅》注疏)
    • 柳宗元《平淮夷雅》用"斧螗"代指螳螂,屬特殊修辭用法。

三、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日常使用較少。閱讀古籍或進行文學創作時可選用,如拟聲夏季場景:"林間蜩螗聲切,更添暑意"。

注:如需查證原始文獻,可參考《說文解字》和《爾雅》相關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蜩螗的含義

《蜩螗》(tiāo táng)一詞指的是昆蟲類的蝗蟲和螗蟲的總稱。

拆分部首和筆畫

蜩的部首是蟲,共有10個筆畫;螗的部首是蟲,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蜩螗》一詞起源于《詩經·豳風·蜩》和《詩經·周頌·螗蛐之懷》兩篇古代文獻。在繁體字中,蜩螗的寫法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蜩的寫法與現代并無明顯不同;螗蟲常用古代偏旁部首“蝬”,寫作“螿”,但現代普遍寫作“螗”。

例句

1. 田中之蟲,蜩螗為衆,害及莊稼。

2. 阡陌之間,遍布蝗蟲和螗蟲。

組詞

蜩鳴、蜩蜂、螗蟲、螗蛐、飛螗等。

近義詞

蝗蟲、螗蟲、螽斯。

反義詞

非蟲類生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