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調唇弄舌 ”。1.耍嘴皮子,縱談。《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況在私衙中,料無外人來往,恣意調脣弄舌。”《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倘然當官告理,且不顧他聲名不妙,誰奈煩與他調唇弄舌!”
2.搬弄是非。 明 汪廷讷 《獅吼記·争寵》:“調唇弄舌,莫非駡詈之言。”
“調唇弄舌”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iáo chún nòng shé(注音:ㄊㄧㄠˊ ㄔㄨㄣˊ ㄋㄨㄥˋ ㄕㄜˊ),其核心含義為搬弄是非、說長道短,也可指耍嘴皮子、縱談無實際内容。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感情色彩
該成語含貶義,常用于批評言語輕浮、挑撥離間的行為。
變體形式
亦作“調嘴弄舌”,兩者含義相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醒世恒言》《獅吼記》等文獻來源。
《調脣弄舌》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善于辯論或說話巧妙。意思是千方百計地調動唇舌,來達到某種目的。
《調脣弄舌》包含三個部首,分别是頁部、口部和⺮部。
共有17個筆畫,對應每一個字的寫法。
《調脣弄舌》最早出現在《莊子·田子方》篇中:“徐無鬯以為晉國之自疑,徐無鬯又以為孟子、曾子之言耳,敗士之言也。士吾所笑者也。子莫器爾。”(晉王問曾子:論語有術舌者,可或為之乎?曾子曰:臨河賦,期音而弄離絃。聲辨其愛其,志無他願焉。)。”
《調脣弄舌》的繁體字為「調脣弄舌」。
在古代漢字中,「脣」字并未有當前的寫法。「脣」字比較類似「唇」字的組合,上面一部分是「月」,下面是「甫」。「舌」字的寫法與現代無異。
他在辯論時總是能夠調脣弄舌,巧妙地說服聽衆。
- 脣齒 (chún chǐ):指人的嘴唇和牙齒。
- 舌頭 (shé tóu):人的口腔中柔軟肌肉的部分,位于口腔底部。
- 巧妙地辯論
- 狡辯
- 直言不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