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污濁;卑污。《楚辭·劉向<九歎·惜賢>》:“撥諂諛而匡邪兮,切淟涊之流俗。” 王逸 注:“淟涊,垢濁也。” 宋 梅堯臣 《矮石榴樹子賦》:“勿淟涊以自抑,勿猶豫而失處。” 王闿運 《上征賦》:“徒淟涊以臨位,俾義勇之氣閉。”
(2).指污濁之人或流俗。《宋書·臧質傳》:“伏願陛下先鑒元輔匪躬茂節,末録庸瑣奉國微誠,不遂淟涊之情,以失四海之望。”
(3).軟弱;懦怯。《宋史·歐陽修傳》:“ 宋 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 五季 餘習,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金史·祁宰傳》:“當時居高官、食厚祿者,不為無人,皆畏罪淟涊,曾不敢申一喙,畫一策,以為社稷計。”
(4).溽熱。 漢 王粲 《大暑賦》:“氣呼吸以袪裾,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猶淟涊而不涼。” 三國 魏 繁欽 《暑賦》:“翕翕盛熱,蒸我層軒,溫風淟涊,動靜增煩。”
“淟涊”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與引申義
該詞原指“污濁、不潔淨”,後引申為形容人品卑劣、行為不端,或描述社會風氣的敗壞。例如《楚辭·九歎》中“撥谄谀而匡邪兮,切淟涊之流俗”,即以“淟涊”批判世俗的污濁。
古籍中的用法
漢代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解“淟涊”為“垢濁”,強調其與“光明磊落”的對立。唐代韓愈的詩文也曾用此詞暗喻時局混亂。
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學術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中。使用時需注意結合上下文,避免與發音相近的“腼腆”混淆。
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更深入考據,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訓诂類書籍。
《淟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鮮明、明顯、明了。它常用來形容事物清晰明了、容易辨認的特點。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淟涊》可以拆分為“氵”和“舌”。其中,“氵”是水的偏旁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意義;“舌”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舌頭。
根據成字規律,我們可以得到《淟涊》的總筆畫數為13。
《淟涊》最早出現在《爾雅》中,是一部記載古代漢字用法和意義的典籍,但具體的來源尚不明确。一般認為,《爾雅》收錄的詞彙大部分源自古代經典或流行詩文,而《淟涊》可能來自于古代某個著名文獻或作品。
《淟涊》的繁體字為「淟」,該字在繁體字體系中常見于台灣和香港。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經曆了多次演變。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淟涊》在古代有多種寫法,如「澩」、「篿」等,但這些寫法在現代通用字表中已經不再使用。
與《淟涊》有關的相關詞彙有:淋漓、明晰、顯著、明朗。
與《淟涊》的近義詞有:明了、明确、清晰。
與《淟涊》的反義詞有:模糊、隱晦、含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