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後因以“倡蕩”借稱從良的妓女。 唐 白行簡 《李娃傳》:“倡蕩之姬,節行如是,雖古先烈女,不能踰也。”
“倡蕩”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複合詞,其含義與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女性身份轉變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該詞最早出自《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的詩句:“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指原本從事歌舞或娼妓職業的女性(倡家女)嫁為人婦(蕩子婦),後逐漸演變為對從良妓女的代稱。
二、構成分解
三、文獻用例 唐代白行簡在《李娃傳》中評價主角李娃時寫道:“倡蕩之姬,節行如是,雖古先烈女,不能逾也。” 此處用“倡蕩”強調李娃雖出身風塵,卻具備高尚節操。
四、使用場合 該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中,帶有特定時代色彩。
提示:相關解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詩十九首》注釋本,獲取更權威的語義演變分析。
倡蕩(chàng dǎng)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為亻(人)和艹(草),意為人在草地上走動。
倡蕩的拆分筆畫共有16畫,其中亻部分有2畫,艹部分有12畫,表達了人在草地上走動的意象。
倡蕩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在古代,倡蕩主要指的是宣傳、傳播與倡導。在現代漢語中,倡蕩通常與積極號召和宣傳的意義聯繫在一起。
倡蕩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償蕩」。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倡蕩的古代寫法是「倀蕩」。古代漢字的寫法多變,但倀蕩的寫法在現代已不被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倡蕩的例句:
倡蕩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與倡蕩意義相近的詞彙包括提倡、宣揚、鼓吹等。而反義詞則包括反對、抵制、排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