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滅;滅絕。《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漢書·王莽傳中》:“今 即墨 士大夫復同心殄滅反虜,予甚嘉其忠者,憐其無辜。” 唐 劉禹錫 《賀枭斬鄭注表》:“氛妖殄滅,華夏乂安。” 明 沉鲸 《雙珠記·赴婚遇兄》:“秉心赴敵,合力宣勞。殄滅兇殘,事同拾芥。”
“殄滅”是一個具有強烈負面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或現代應用,可參考《尚書》《三國志》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殄滅》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完全消滅、徹底滅絕的意思。它常被用來形容某種力量或行動摧毀、消解、消滅事物的過程。
《殄滅》的拼音是tiǎn miè,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殄”字的部首是歹,拼音是tiǎn,它的筆畫數是8;“滅”字的部首是火,拼音是miè,它的筆畫數是5。
《殄滅》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廣泛出現,由于其對于事物完全消失的強調,常被用來形容戰争、災難等情況下的滅絕。它既可以指物理上的消亡,也可以指精神上的消失。
《殄滅》的繁體字為「殄滅」。
在古時候,「殄」的寫法較為繁瑣,由「歹」和「忝」兩個部分組成。「滅」的古字寫法為「烕」。
1. 戰争使人口銳減,原本繁榮的城市瞬間被殄滅。
2. 那場大火幾乎将整個村莊殄滅,隻留下了一片廢墟。
3. 革命的浪潮無情地殄滅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
1. 殄滅力量
2. 殄滅戰争
3. 殄滅瘟疫
1. 消亡
2. 滅絕
3. 毀滅
保存
保留
保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