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指天地間理所當然、無可非議的道理。 晉 左思 《魏都賦》:“日不雙麗,世不兩帝,天經地緯,理有大歸。”
(2).引申為以天地為法度治理天下。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與陳司空書》:“ 後主 天經地緯、義冠人靈。” 唐 楊炯 《唐右将軍魏哲神道碑》:“天經地緯之帝,求制禮作樂之才;撥亂反正之君,資拔山超海之力。” 明 張居正 《文華殿對》:“縱橫圖史,發天經地緯之藏;俯仰古今,期日就月将之益。”
“天經地緯”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iān jīng dì wěi,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該成語既描述自然與社會的根本規律,也用于贊頌遵循天道、治理有方的能力,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可參考《左傳》《警世通言》等典籍。
《天經地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天的經度、地的緯度,用來形容事物的廣泛和全面。它是由“天經”和“地緯”兩個詞組成。
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分解成:
天(tian,一;一)
經(jing,十;二)
地(di,一;土)
緯(wei,纟;韋)
《天經地緯》最早出現在《莊子·天地》一章中:“萬物有緯,而不可得而赩,終始有繩墨,而不可得而掩。”這個成語後來逐漸被人們引用,形容某事物或某人的廣泛和全面。
《天經地緯》的繁體字為「天經地緯」,古代漢字的拼音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天」可以寫作「殄」,「緯」可以寫作「為」。
1. 他的學識廣博,能夠談論各行各業的問題,真是天經地緯。
2. 這家博物館展示了各個時期的藝術品,涵蓋了天經地緯的文化。
組詞:天空、地球、天地、經緯儀
近義詞:廣泛、全面、周全
反義詞:狹窄、片面、局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