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名。 清 康熙 時,就 明 代 李偉 清華園 舊址改建,為 聖祖 、 高宗 治事遊憩之所。故址在 北京市 西直門 外 海澱 。
暢春園是清代北京西郊重要的皇家園林,其名稱寓意與曆史背景如下:
暢春園是清康熙帝于1684年在明代清華園舊址上改建的皇家離宮,位于今北京海澱區西直門外,圓明園南側,北京大學西側。其名稱源自《易經》中“四時皆春”的理念,寄托了帝王希望施行仁政、國泰民安的願景。
前身背景
原址為明代外戚李偉所建清華園,占地約1200畝,被譽為“京師第一名園”。明末荒廢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仿江南園林重建,曆時6年竣工。
功能演變
康熙帝每年約半數時間在此居住理政,成為清代首座兼具政務與休憩功能的離宮禦苑。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現僅存恩佑寺、恩慕寺山門遺迹。
作為清代“三山五園”的開創之作,暢春園奠定了北京西郊皇家園林群的基礎,其造園理念直接影響後續圓明園、清漪園(頤和園前身)的建造。康熙帝曾在此接見西方傳教士,推動中西文化交流。
(注:完整曆史細節可參考《日下舊聞考》《禦制暢春園記》等文獻,或查閱、8、10、13等來源。)
《暢春園》是一個有着多重含義的詞語。在這裡,我們會探讨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暢春園》由三個字組成。其中,暢的拆分部首為玄,并且它由8個筆畫組成。春的拆分部首為日,并且它由9個筆畫組成。最後,園的拆分部首為囗,并且它由7個筆畫組成。
《暢春園》是明代作家湯顯祖所著的《牡丹亭》,其中的一段描寫。這個詞語意味着一個歡樂、宜人的春天花園。
《暢春園》的繁體形式為「暢春園」。
在古時候,漢字《暢春園》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它的基本形式在現代漢字中仍然保留。
1. 這個春天,我和朋友們在暢春園裡歡聚一堂。
2. 暢春園裡的花草樹木顯得格外嬌豔動人。
暢春園并不常用作一個詞語的一部分,所以它很少出現在組詞中。然而,根據需要,我們可以使用暢、春和園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詞。
例如,暢情、春風和園藝。
近義詞:花園、公園、庭院
反義詞:凄涼、寂寞、荒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