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不振作,不順當。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藝絕》:“其人曰:‘蔔事甚切,先生豈誤乎?’ 錢 (術士 錢知微 )雲:‘請為韻語曰:兩頭點土,中心虛懸。人足踏趿,不肯下錢。’其人本意賣 天津橋 紿之,其精如此。”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俗語以事之不振者為踏趿, 唐 人已有此語。”
(2).遲緩貌。 清 胡文英 《吳下方言考》卷十一:“踏趿。延緩貌。 吳中 謂人作事遲緩曰踏趿。” 石靈 《捕蝗者》:“那水牛被拉着,仰起了嘴,渾身是稀薄的泥濘,甩着尾巴,踏趿着走過來。”
“踏趿”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形容不振作、不順當
指人或事物狀态懶散、不積極,或事情進展不順利。例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的占卜故事,用“人足踏趿,不肯下錢”暗喻對方猶豫不決、不願付錢。宋代《能改齋漫錄》也提到“俗語以事之不振者為踏趿”,說明該詞在唐宋時期已用于口語。
遲緩、拖延貌
清代《吳下方言考》指出,該詞在吳地方言中表示“延緩貌”,強調動作或狀态的拖沓。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方言研究。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并優先選擇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查證。
踏趿(tà xù),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為踏上足迹,指按照前人或前輩的足迹行走,追求前人所已經達到的成就或成功。該成語拆分為“足”和“走”的部首和筆畫。
部首拆分:
- “足”部,意為腳步,底部,也代表着行動。
- “走”部,表示行走的動作。
筆畫拆分:
- “足”部,由臨(丨)和口(口)組成,共2畫。
- “走”部,由走(行)組成,共7畫。
來源:
“踏趿”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德充符》這篇文章中。在古代,人們常常用獵人踏足迹的方法追蹤獵物,因此該成語引申為效法前人的行為和經驗。
繁體寫法:
繁體字“踏趿”沒有改變,仍然是“踏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結構和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所以“踏趿”的古代寫法為“踏趫”,也是保留了“足”和“走”的意思。
例句:
- 他不想重蹈前人覆轍,而是希望踏趿前人的成功之路。
- 學習可以讓我們踏趿知識的海洋。
組詞:踏步、踏實、踏浪、踏雪、踏青。
近義詞:趨附、追隨、效仿。
反義詞:創新、獨立、超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