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打侮辱。《晉書·潘嶽傳》:“ 嶽 惡其為人,數撻辱之。”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慚顔厚如甲》:“﹝ 楊光遠 ﹞常遭有勢者撻辱,略無改悔,時人多鄙之,皆雲 楊光遠 慚顔厚如十重鐵甲也。”
“撻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撻辱”指鞭打和侮辱,即通過暴力手段施加身體傷害,同時進行人格貶損。其中,“撻”表示用鞭、棍等擊打(如“鞭撻”),而“辱”則強調言語或行為上的羞辱(如“辱罵”)。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潘嶽傳》:“嶽惡其為人,數撻辱之。”意為潘嶽因厭惡某人品行,多次對其進行鞭打羞辱。另一例出自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描述楊光遠常被權貴“撻辱”卻不悔改,反被譏諷臉皮厚如鐵甲。
“撻辱”多用于描述古代社會中的暴力懲戒或階級壓迫,如權勢者對下屬的虐待。其語義較書面化,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可見。
近義詞包括“鞭笞”“淩辱”,反義詞如“禮遇”“尊崇”。其衍生詞“撻笞”也指用刑具擊打(見《古今小說》例)。
“撻辱”是結合身體暴力與精神羞辱的複合動詞,常見于曆史記載,反映古代社會等級制度下的壓迫現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或《開元天寶遺事》原文。
撻辱(tà rǔ)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的部首是手和攵,它的總筆畫數為11。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的使用。在《周禮·地官司徒·小宰之職》一書中,有一句“撻辱惡人”描述了司徒負責責罰惡人的職責。因此撻辱一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對惡人進行責罰和羞辱。
在繁體中文中,撻辱一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撻辱」。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變遷,撻辱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略有不同。在隸書中,撻辱的寫法為「託辱」。在篆書中,撻辱的寫法為「撻辱」,與現在的繁簡體寫法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撻辱的例句:
1. 他這樣對待孩子,實在是對他們的撻辱。
2. 這個小偷已經受到了應有的撻辱。
3. 對于犯罪分子,法律應當嚴厲撻辱。
撻辱一詞的近義詞包括責罰、羞辱、懲罰等,它們都表示對不當行為或犯罪行為進行懲戒和羞辱。
與撻辱相反的反義詞可以是寬恕、寬容等,表示對錯誤行為或過失進行原諒和寬容。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了解了撻辱一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同時還了解了它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