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時 越國 大夫 範蠡 的别稱。 蠡 既佐 越王 勾踐 滅 吳 ,以 越王 不可共安樂,棄官遠去,居于 陶 ,稱 朱公 。以經商緻巨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範蠡 ﹞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諸友鄉黨,而懷其重寳,間行以去,止于 陶 ……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緻貲累巨萬。天下稱 陶朱公 。”《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 愛陶 原名 愛鼎 ,因見 陶朱公 緻富奇書,心中喜悅。”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七章:“隻要有資本,還怕不可以做個獨門生意,一方面統制,一方面專賣,再一方面包攬傾銷?縱然暫時當了亡國大夫,豈不仍可作個 陶朱公 第二嗎?”
“陶朱公”是春秋時期著名人物範蠡的别稱,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陶朱公即範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人,後為越國上将軍。他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因深谙“兔死狗烹”之理,辭官隱退()。
《史記》記載其“救子”故事:範蠡次子因殺人入楚獄,他欲派幼子攜金營救,長子卻以死相逼請行。最終因長子吝財導緻次子被殺,印證範蠡識人之明()。
注意:部分網頁誤将陶朱公解釋為陶淵明與朱熹的合稱(如),實為訛傳。權威史料均指向範蠡()。
《陶朱公》一詞可以指代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官名,也可以用來指代具有陶朱公一樣的行為或品質的人。作為人名,陶朱公指的是古代春秋時期的陶朱公衍,他是魯國的國君。
按照漢字的拆分規則,陶朱公的部首是陶字的陶部,并且因為是一個完整的漢字,所以筆畫與陶字相同,共有11劃。
陶朱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禮書》中的記載,該書是漢代曆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在這個記載中,陶朱公衍是魯國伯邑考的長子,他因為鎮壓了魯國的内亂而得到了“陶朱公”的封號。
在台灣和香港等地,由于繁體字的使用,陶朱公通常被寫作「陶朱公」。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陶朱公》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楚簡、隸書、篆刻等古代文獻和銘文中,陶朱公的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不過,現代漢字的陶朱公寫法基本上是統一的。
1. 《史記》中記載,陶朱公在鎮壓内亂時表現出了極高的政治智慧和勇氣。
2. 他是現代陶朱公,始終堅持正義和公平。
陶朱公常常與以下詞組合使用:
- 陶朱公模式
- 陶朱公作風
- 陶朱公治國理政
- 陶朱公傳承
近義詞:
- 大臣
- 宰相
反義詞:
- 暴君
- 易位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