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潛 的軟帽。《宋書·隱逸傳·陶潛》:“郡将候 潛 ,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後因以為文人放誕閑適之典。 唐 王績 《嘗春酒》詩:“野觴浮 鄭 酌,山酒漉 陶 巾。” 宋 陸遊 《開元暮歸》詩:“日暖登山思 謝 屐,病餘漉酒負 陶 巾。”亦作“ 陶令巾 ”。 宋 範仲淹 《依韻答提刑張太博嘗新醞》:“大言出物表,本性還天真。或落 孟嘉 帽,或抛 陶令 巾。”
“陶巾”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陶巾指東晉詩人陶淵明(陶潛)所戴的葛布頭巾,出自《宋書·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曾取下頭巾過濾新釀的酒,用完後重新戴上。這一行為體現了其灑脫不羁的文人風範,後成為“文人閑適放誕”的象征。
部分資料(如)提到“陶巾”形容貧困潦倒,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讀,需謹慎參考。
“陶巾”核心含義與陶淵明的轶事相關,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贊頌超脫世俗的文人氣質。
陶巾,古代漢字,指的是一種用陶土制作的頭巾。陶巾的拆分部首為阜和巾,總筆畫數為14畫。
陶巾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據說最早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在古代,陶巾是一種用陶土制作的頭巾,被用作一種裝飾品,也有保護頭部的功能。
陶巾的繁體寫法為陶巾。
在古代漢字中,陶巾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篆書和隸書時期,陶巾的形狀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1. 小明戴着一頂華麗的陶巾參加了宴會。
2. 在古代,陶巾是貴族的特殊标志。
陶瓷、巾帼、陶器
瓦巾、泥巾
絲巾、布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