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Gruber's reaction; Gruber-Widal reaction
格-肥二氏反應(Grütz-Baehr Reaction),又稱格-肥二氏綜合征(Grütz-Baehr Syndrome),是副腫瘤性天疱瘡(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PNP)的舊稱,指一種與潛在惡性腫瘤相關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膚病。該術語源于德國皮膚病學家O. Grütz 和美國病理學家Henry Baehr 的姓氏組合,用于描述特定臨床病理關聯現象。
病理機制
患者體内産生針對表皮橋粒蛋白(如desmoplakin、envoplakin)的自身抗體,導緻表皮細胞間黏附喪失,形成皮膚黏膜水疱、糜爛。該反應常伴發淋巴組織增殖性腫瘤(如Castleman病)、白血病或肉瘤。
臨床表現
腫瘤相關性
約84%病例在皮疹出現時已存在隱匿腫瘤,其中Castleman病(血管濾泡性淋巴增生)是最常見關聯腫瘤,需通過CT/PET-CT篩查。
血清學标志
免疫印迹法可檢測特征性抗體:
中文術語 | 英文對照 | 詞源解析 |
---|---|---|
格-肥二氏反應 | Grütz-Baehr Reaction | Grütz(德國姓氏)+ Baehr(美國姓氏) |
副腫瘤性天疱瘡 | 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 "副腫瘤"(paraneoplastic)強調腫瘤誘導的免疫異常 |
注:術語"反應"在此語境中實指"綜合征",反映早期醫學文獻對疾病機制的認知局限,現代醫學已統一采用"副腫瘤性天疱瘡"命名。
“格-肥二氏反應”(Grunbaum-Widal test)是一個醫學檢測術語,主要用于細菌性感染(如傷寒)的血清學診斷。以下是綜合解析:
術語來源
名稱中的“格-肥二氏”可能指兩位醫學研究者:Albert S. Grünbaum(德國細菌學家)和Georges-Fernand Widal(法國醫生)。後者因提出傷寒診斷的“肥達試驗”(Widal test)而聞名。
檢測原理
該反應屬于凝集試驗,通過檢測患者血清中針對特定病原體(如傷寒沙門氏菌)的抗體水平,輔助診斷感染。其原理與肥達試驗類似,可能涉及不同抗原或改良方法。
應用場景
曆史上可能用于傷寒、副傷寒等疾病的輔助診斷。但現代醫學中,更常用肥達試驗或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因此該術語可能已較少使用。
補充說明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且術語拼寫存在差異(如“反應”與“試驗”),建議參考權威醫學詞典或文獻(如《默克手冊》)核實細節,或結合具體臨床背景進一步确認。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查閱微生物學或免疫學相關專業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