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ceptual; sensibility
感性的漢英詞典釋義與跨學科解析
“感性”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perceptual”或“sensibility”,指基于感官體驗、情感直覺的認知方式,與理性思維形成對照。根據《牛津中文詞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感官直接獲取經驗的能力,強調情感和直觀反應”[來源1]。在哲學領域,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感性(Sinnlichkeit)是接受外界刺激形成表象的先驗能力,構成人類認識的初級階段[來源2]。
從心理學視角,美國心理學會(APA)将“sensibility”定義為個體對外界刺激的情感敏感度及主觀體驗傾向,涉及情緒記憶與共情反應機制[來源3]。現代認知科學進一步指出,感性認知依賴大腦邊緣系統,與杏仁核、海馬體等情感處理區域密切相關[來源4]。
語言學對比顯示,英語中“sensibility”更側重情感細膩度(如簡·奧斯汀《理智與情感》中的“Sense and Sensibility”),而漢語“感性”在當代語境中常隱含藝術創造力或非邏輯判斷特質。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标注為“與‘理性’相對,指屬于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的特征”[來源5]。
參考資料
“感性”一詞源于漢語,指人類心理活動中與感覺、知覺直接相關的部分,常與“理性”相對。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感性是感官直接接收信息并形成初級認知的過程,例如通過視覺、聽覺等器官捕捉外界刺激并産生情緒反饋(如看到美景産生愉悅感)。在心理學中,它被歸類為“非參照性意識”,即不依賴邏輯推理的直觀感知方式。
感性并非理性的對立面,而是認知過程的不同階段:
常見于藝術創作、心理咨詢、社交溝通等領域。例如設計師通過感性捕捉用戶情感需求,再結合理性進行功能設計。
提示: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含義側重不同,若需更專業領域的解釋(如哲學認識論),建議參考《西方哲學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