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disturbing frequency; interference frequency
在電子工程與通信領域,“幹擾頻率”(Interference Frequency)指外部信號或電磁波對目标系統正常運作産生影響的特定頻段。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規則》,幹擾頻率通常分為同頻幹擾(Co-channel Interference)和鄰頻幹擾(Adjacent-channel Interference)兩類,前者表現為幹擾源與有用信號共用相同頻段,後者源于信號能量在相鄰頻段的洩漏(國際電信聯盟,2023年版頻譜管理指南)。
該術語的漢英對照具有嚴格對應性:
在5G通信系統中,幹擾頻率管理尤為重要。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在TS 38.104規範中明确要求基站設備必須具備動态頻率選擇(DFS)功能,以規避雷達系統等優先用戶的頻段(3GPP技術規範v17.4.0)。實際工程應用中,可通過矢量信號分析儀測量具體幹擾頻率分量,美國國家标準技術研究院(NIST)推薦使用快速傅裡葉變換(FFT)結合窗函數法進行頻譜分析(NIST TN 1900修訂版)。
“幹擾頻率”是電子工程和通信領域中的專業術語,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幹擾頻率(Interference Frequency)指在特定工作條件下,由于外部設備或信號産生的電磁振蕩,導緻目标設備(如通信系統、無線電設備等)無法正常運行的頻率範圍。該術語對應的英文為“interference frequency”或“interfering frequency”()。
技術影響
幹擾頻率會直接影響通信質量,例如造成信號失真、通信中斷等。在無線電通信中,常見表現為信號與幹擾源的頻率疊加,形成雜波或噪聲()。
常見來源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通信系統抗幹擾能力的技術參數,例如在無線網絡、衛星通信等領域需評估幹擾頻率範圍以優化信號傳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技術參數,可參考通信工程相關文獻或标準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