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漢英詞典框架下,“副作用”(side effect)指藥物、疫苗或醫療幹預措施在發揮治療作用時伴隨産生的非預期生理反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該術語涵蓋從輕微不適到嚴重并發症的多種反應。
從藥理學角度,副作用可分為三類: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将副作用細分為「常見」(發生率≥1%)和「罕見」(發生率<1%)兩類,此分類系統被全球100餘個國家采納。中國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據顯示,2019-2024年中藥注射劑相關副作用報告占比達17.3%,提示傳統藥物同樣需要規範監測。
在臨床實踐中,醫生依據《哈裡森内科學手冊》建議,通過調整劑量(dose adjustment)或聯合用藥(combination therapy)等方式實現療效與安全性的平衡。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警戒體系要求所有獲批藥物必須建立持續的風險評估機制,該标準已納入中國《藥品管理法》修訂版。
(注:本内容引用的網頁鍊接因平台限制無法展示,實際編寫時應替換為WHO、FDA、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官網可驗證的權威來源頁面)
副作用(也稱副反應)是醫學術語,指藥物在治療劑量下産生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藥理作用。以下從定義、特點、分類和注意事項四方面詳細說明:
1. 定義與核心概念
藥物往往具有多靶點作用,當利用其中一部分作用治療疾病時,其他非預期的藥理效應即為副作用。例如抗膽堿藥阿托品用于緩解胃腸痙攣時,抑制腺體分泌導緻的「口幹」即屬于副作用。
2. 主要特征
3. 常見類型
| 類型 | 具體表現 | 典型藥物舉例 |
|------|----------|--------------|
| 胃腸道反應 | 惡心、腹痛 | 布洛芬、二甲雙胍 |
| 過敏反應 | 皮疹、呼吸困難 | 青黴素類抗生素 |
| 神經系統反應 | 嗜睡、頭暈 | 抗組胺藥、鎮靜劑 |
4. 風險管理
醫生遵循「獲益>風險」原則選擇藥物。若出現嚴重副作用(如心律失常、肝腎損傷),需立即停藥并就醫。建議用藥期間定期監測相關指标,如長期使用他汀類藥物需檢查肝功能。
知識擴展:副作用與「毒性反應」的區别在于,前者發生在治療劑量内,後者由超劑量引起;與「繼發反應」的區别在于,後者是治療作用引發的連鎖反應(如抗生素導緻的二重感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