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議人英文解釋翻譯、附議人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法】 resolutioner; seconder
分詞翻譯:
附的英語翻譯:
add; appose; attach; enclose
議的英語翻譯:
discuss; opinion; talk over; view
人的英語翻譯:
human; fellow; human being; individual; man; people; person; soul
【醫】 anthropo-; homme; man
專業解析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附議人"(fù yì rén)指在正式會議或議事程式中,對他人提出的動議(motion)表示支持并附議的參與者。其核心含義與英文術語 "seconder" 或 "mover and seconder" 中的 "seconder" 直接對應,強調程式性支持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術語定義與法律程式角色
附議人指在議會制、委員會或正式會議中,當首議人(proposer/mover)提出動議後,立即聲明支持該動議的成員。其作用在于:
- 程式必要性:根據《羅伯特議事規則》(Robert's Rules of Order),動議需經"附議"方可進入讨論和表決階段,避免會議時間浪費于個别成員的非主流提案。
- 責任共擔:附議人與首議人共同承擔動議責任,但通常不承擔主要辯論義務(除非主動參與)。
例:
"I move that we allocate funds to the project."(首議人)
"I second the motion."(附議人)
來源:《元照英美法詞典》對"seconder"的定義。
二、附議行為的法律效力
在英美法系議事規則中,附議是動議生效的前提條件:
- 非附議動議無效:若無人附議,主持人(chair)可直接宣布動議無效(《美國衆議院規則》第XV條)。
- 匿名性豁免:部分機構允許主持人代為附議(如《美國律師協會議事規則》),但需明确記錄程式合法性。
來源:美國國會官網《House Rules》
三、商務場景中的實踐意義
在企業董事會或股東會議中,附議人角色體現集體決策機制:
- 風險分散:附議行為降低個人提案的決策風險,促進共識形成。
- 效率優化:過濾缺乏支持力的提案,提升會議效率(《公司治理準則》第3.2款)。
來源:Black's Law Dictionary (11th ed.) "seconder" 詞條。
四、與中文"附議"的語義對比
漢語"附議"強調"附加同意",而英文"second"側重"程式支持",二者在以下場景存在差異:
- 被動附議:中文語境中,附議人可能隱含被動支持(如領導提案後的跟附),而英文"seconder"需主動聲明。
- 文化差異:中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未強制要求附議程式,但國際商務會議普遍采用羅伯特規則。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一條。
參考文獻
- 《元照英美法詞典》,法律出版社,2019.
-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Rules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 Garner, B. A. (2019). Black's Law Dictionary. 11th ed., Thomson Reuters.
- 《羅伯特議事規則》(第11版),格緻出版社,2017.
網絡擴展解釋
附議人指在會議、提案或法律文件中,對他人提出的動議、建議或決議表示支持,并成為共同提議者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
核心含義
附議人最初指在會議或提案中,對原議人(即最初提出建議者)的提議表示支持的人。例如,當某人在會議上提出一項動議,附議人通過舉手、發言或簽名等方式附議,使該動議進入正式讨論或表決流程。
-
作用與場景
- 會議場景:附議人的支持是動議生效的關鍵步驟,缺乏附議的動議可能被直接駁回。例如“小陳提議選老魏為工會主席,另兩人附議”。
- 法律文件:在合同或協議中,附議人作為共同籤署者,需确認内容真實性并承擔連帶責任。
-
與“複議”的區别
“附議”是支持原提議,而“複議”指對已決議事項重新讨論。例如,提案經附議通過後,若有人要求複議,則需重新表決。
-
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共同提議人、支持者。
- 延伸意義:附議人可能影響決策結果,尤其在需要多數支持的場景中(如議會或組織投票)。
附議人通過支持原提議推動議程,其角色在正式流程中不可或缺。具體應用需結合場景(如會議規則或法律條款)進一步細化。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