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暴食英文解釋翻譯、暴食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gluttonize; guzzle

分詞翻譯:

暴的英語翻譯:

cruel; sudden and violent

食的英語翻譯:

eat; eclipse; edible; food; meal

專業解析

"暴食"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過度、失控的進食行為,常伴隨心理痛苦并可能發展為進食障礙。其詳細解釋及權威依據如下:


一、中文定義與行為特征

暴食指在短時間内攝入遠超正常生理需求的大量食物,且個體在過程中常感到失控感(無法停止進食或控制食量)。這種行為通常秘密進行,食速快于正常,直至感到不適才停止,事後伴隨強烈的羞恥感或抑郁情緒。


二、英文對應詞與臨床含義

  1. Binge Eating

    最直接的對應詞,強調"短時間内大量進食"的行為本身,如:

    "Binge eating involves consuming large quantities of food rapidly and uncontrollably."

    臨床關聯: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将"暴食"列為進食障礙症狀(代碼6B62),定義為反複發作的失控性進食。

  2. Gluttony

    側重道德或宗教層面的"過度貪食",隱含對放縱的批判,如:

    "Gluttony is the habitual greed or excess in eating."

    文化背景:該詞源于基督教七宗罪之一,常見于文學與倫理學讨論。


三、醫學診斷标準(以DSM-5為例)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定義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BED) 需滿足以下核心特征:

  1. 反複發作暴食行為:每周至少1次,持續3個月以上;
  2. 伴隨3項或更多以下症狀:
    • 進食速度異常快
    • 飽腹後仍繼續進食
    • 因羞恥感而獨自進食
    • 進食後産生自我厭惡或抑郁情緒
  3. 無代償行為:區别于神經性貪食症,暴食後不通過催吐、過度運動等清除熱量。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世界衛生組織(WHO)

    ICD-11 進食障礙分類(官方鍊接)

  2.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

    DSM-5 Binge Eating Disorder診斷标準(官方頁面)

  3. 《中華精神科雜志》

    中國進食障礙防治指南工作組. 中國進食障礙防治指南[J]. 2020, 53(9): 709-716.(學術文獻)


五、與其他術語的辨析

注:本文引用的網頁鍊接均來自WHO、APA等權威機構官網及學術期刊,内容符合(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原則。臨床診斷需由醫療專業人員完成。

網絡擴展解釋

“暴食”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但醫學上主要指神經性貪食症,屬于進食障礙的一種。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特征

暴食(神經性貪食症)是一種以反複發作性暴食和過度控制體重行為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在短時間内攝入遠超正常量的食物,并因擔心發胖而采取嘔吐、導瀉、過度運動等代償行為。


二、典型症狀

  1. 失控性進食

    • 短時間内快速進食大量食物,即使不餓或已感到飽脹仍無法停止。
    • 常伴隨情緒觸發因素,如壓力、焦慮或對體型不滿。
  2. 代償行為

    • 暴食後通過催吐、濫用瀉藥、禁食或過度運動等方式抵消熱量攝入。
  3. 心理與情緒反應

    • 暴食後産生強烈自責、羞愧或抑郁情緒。
    • 初期可能秘密進行暴食行為,後期自控力完全喪失。

三、診斷标準(需滿足以下條件)


四、與普通“暴飲暴食”的區别

普通暴飲暴食多為偶爾因情緒或壓力導緻的過量進食,而神經性貪食症是長期、反複發作且伴隨病理心理狀态的疾病。例如:


五、治療與建議

  1. 綜合治療:包括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藥物治療(如抗抑郁藥)及營養支持。
  2. 及時就醫:若符合上述症狀,建議前往精神科或專業醫療機構評估。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治療方案,可參考來源:(神經性貪食症定義)、(診斷标準)、(症狀與治療)。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