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negative income tax
bear; tote; shoulder; suffer; minus; negative; owe; rely on; lose
【醫】 Lift
【經】 income tax; taxes on income
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 NIT)是一種将稅收制度與社會福利政策相結合的經濟概念,其核心思想是通過稅收系統向低收入者提供補貼,而非向其征稅。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概念本質 負所得稅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稅”,而是一種收入再分配機制。當個人或家庭收入低于政府設定的“收支平衡點”(Break-even Point)時,政府通過稅務系統向其支付差額的一部分,形成“負”的稅款(即補貼)。例如:
二、運作機制
政府設定最低保障收入标準(如$15,000/年),作為補貼計算的基準。
針對收入與起付線的差額,按比例發放補貼(常見30%-50%)。公式為:
$$ text{補貼額} = text{補貼率} times (text{起付線} - text{實際收入}) $$
補貼隨收入增加而遞減,但總收入仍呈上升趨勢,避免“福利陷阱”(如收入每增加$1,補貼減少$0.3,淨收入仍增$0.7)。
三、核心特點
四、理論來源與實踐 由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 于1962年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中提出,主張以簡化福利體系替代傳統救助。美國“勞動所得稅抵免”(EITC)和英國“工作稅收抵免”(WTC)均為其衍生政策。
權威參考來源:
負所得稅是一種通過稅收機制向低收入者提供補助的社會福利制度設計,以下是詳細解釋:
負所得稅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稅",而是一種財政轉移支付手段。政府根據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與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差額,按一定比例給予補貼。這一概念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裡德曼提出,旨在通過稅收系統替代傳統福利制度。
采用數學公式表達: $$ text{負所得稅} = text{收入保障數} - (text{個人實際收入} times text{負所得稅率}) $$ 最終個人可支配收入為: $$ text{可支配收入} = text{實際收入} + text{負所得稅} $$ (公式來源:)
例如設定保障線為2000元,負稅率50%。若某人收入1200元,則: 負所得稅 = 2000 - (1200×50%) = 1400元 可支配收入 = 1200 + 1400 = 2600元
英國經濟學家朱麗葉·裡斯·威廉姆斯在20世紀中期提出類似構想,後經弗裡德曼系統化。目前主要在理論探讨層面,尚未有國家全面實施,但美國的勞動所得稅抵免(EITC)制度部分借鑒了該理念。
需要更詳細的案例或學術争議分析,可通過中國經濟網()或MBA智庫()獲取延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