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Trigonotis peduncularis Benth.
附地菜(學名:Trigonotis peduncularis)是紫草科附地菜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漢英詞典釋義可從植物學特征、藥用價值及文化應用三方面闡釋:
一、植物學定義 中文名"附地菜"源自其匍匐生長的特性,莖部常貼附地面延伸。英文對應名為"Pedunculate Trigonotis",其中屬名Trigonotis源于希臘語"tri-"(三)和"gonu"(角),指其堅果的三棱形态《中國植物志》。植株高10-35厘米,葉片卵形至橢圓形,表面被糙伏毛,花序軸細長呈蠍尾狀《Flora of China》。
二、傳統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稱"地胡椒",性辛溫,具溫中健胃、消腫止痛功效,主治胃寒脹痛、外傷瘀腫《中華本草》。現代研究表明其含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藥用植物化學圖譜》。
三、民俗應用 在華北地區民間作野菜食用,幼苗焯水涼拌;江浙一帶用其莖葉制作青團染色劑《中國野菜圖譜》。英語文獻中多記載為牧草資源,常見于歐亞大陸溫帶牧場《British Flora》。
附地菜是一種兼具藥用和食用價值的草本植物,其名稱和特性在民間有豐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學名:Trigonotis peduncularis(希臘語“trigonos”意為“三角形”,指其小堅果形态;"peduncularis"表示花序梗明顯)。
中文名“附地菜”源于其莖稈貼地生長的特性。
别名包括雞腸草(莖細如雞腸)、地胡椒(可能因味道或果實似胡椒)、黃瓜香(揉搓葉片有黃瓜清香)、搓不死(生命力頑強)等。
廣泛分布于亞洲溫帶及歐洲東部,我國南北各省均有生長,常見于田野、林緣、荒地等濕潤環境,適應性強。
民間視其為“救命菜”,尤其在饑荒年代作為充饑食物。其頑強生命力(如别稱“搓不死”)也象征堅韌品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成分或栽培方法,可查閱植物志或中醫藥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