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acillus coli communior; paracolon; paracolon bacillus
副大腸杆菌(Paracolobactrum)是腸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中一類革蘭氏陰性條件緻病菌的統稱。該菌屬最早由微生物學家在20世紀中期基于生化特性與大腸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差異性提出分類,其名稱中的"副"(para-)即表明其與典型大腸杆菌的生物學關聯及區别。
從臨床醫學角度,副大腸杆菌多存在于腸道及泌尿系統,可通過污染水源或食物傳播,引發嬰幼兒腹瀉、尿路感染等疾病。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病原體數據庫記載,該菌對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存在較高耐藥性,臨床治療需結合藥敏試驗結果。
在分類學演變中,國際原核生物系統學委員會(ICSP)通過16S rRNA基因測序技術,将部分原屬副大腸杆菌的菌株重新歸類為克雷伯氏菌屬(Klebsiella)和腸杆菌屬(Enterobacter)。這一分類調整被收錄于《伯傑氏細菌學鑒定手冊》第12版修訂内容中。
“副大腸杆菌”并非一個獨立的細菌分類學名稱,而是實際工作中對某些性狀與大腸杆菌相似但具有緻病性腸道杆菌特征的細菌的統稱。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副大腸杆菌指在實驗室檢測中,性狀與大腸杆菌(革蘭氏陰性短杆菌,兩端鈍圓、有鞭毛)相似,但部分生化反應或抗原特征接近沙門氏菌、痢疾杆菌等緻病菌的細菌群體。
二、主要特征
生物學特性
與大腸杆菌同屬腸杆菌科,但具有某些緻病菌的代謝特征,如乳糖發酵能力較弱或遲緩,這區别于典型大腸杆菌的快速乳糖發酵特性。
緻病性差異
普通大腸杆菌在腸道内通常無害,甚至參與合成維生素B/K,而副大腸杆菌可能攜帶類似沙門氏菌的侵襲性毒素基因,存在引發腸道感染的風險。
三、檢測意義 臨床檢驗中,副大腸杆菌常作為水質或食品污染的指示菌。其存在可能提示環境被糞便污染,且污染源可能含有緻病性更強的腸道病原體。
注:現代微生物分類學中,這類細菌已逐步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重新分類,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具體菌株的基因型判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