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time sharing interface terminal
分時接口終端(Time-Sharing Interface Terminal)是一種允許多用戶通過獨立終端設備共享中央計算機資源的系統架構。該術語由以下三部分構成:
分時(Time-Sharing)
指計算機系統将處理器時間劃分為微小片段,通過快速切換為不同終端用戶提供服務的技術。此概念源于1960年代的多任務處理需求,如MIT主導的Multics系統首次實現了分時操作。核心公式可表示為:
$$
T{slice} = frac{T{total}}{N{user}}
$$
其中$T{slice}$為單個用戶時間片,$N_{user}$為并發用戶數。
接口(Interface)
包含物理連接層(如RS-232串口标準)和邏輯協議層(如ASCII編碼規範),用于終端與主機的數據傳輸。根據IEEE通信标準文檔,接口需滿足阻抗匹配$Z{in}=Z{out}$和波特率同步要求。
終端(Terminal)
早期表現為電傳打字機(Teletype Model 33),後期發展為CRT顯示器。其技術演進可分為三個時期:
典型應用場景包括航空訂票系統(如SABRE)和銀行交易處理。根據《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分時系統使主機資源利用率提升了60%-80%。
"分時接口終端"是分時操作系統中用戶與計算機交互的關鍵設備,其核心特征和功能可歸納如下:
分時系統(Time-sharing System)是操作系統的一種類型,允許多個用戶通過獨立終端同時訪問主機資源,每個用戶獲得"獨占式使用"的體驗。這種系統通過時間片輪轉機制實現多任務處理。
分時系統提供聯機接口作為主要交互方式:
在20世紀60-80年代的大型機系統中,多個電傳打字機終端通過串行線路連接中央主機,實現科研機構、銀行等場景的多用戶協同操作。現代Linux/Unix系統仍保留終端仿真器(如GNOME Terminal)作為該技術的延續。
注:相關概念可參考操作系統發展史及終端技術原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