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粉刺棒狀杆菌英文解釋翻譯、粉刺棒狀杆菌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acne bacillus; Fusiformis acnes

分詞翻譯:

粉的英語翻譯:

pink; powder; white

刺棒的英語翻譯:

goad; prod

狀的英語翻譯:

account; certificate; condition; shape; state; written complaint
【醫】 appearance

杆菌的英語翻譯:

bacili
【醫】 bacilli; bacillo-; bacteria; rod bacteria

專業解析

粉刺棒狀杆菌(Corynebacterium acnes)是痤瘡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的舊稱,現分類學已将其歸入痤瘡皮膚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屬。該菌是人類皮膚常見的共生菌之一,尤其在皮脂腺豐富的區域(如面部、胸背部)定植。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命名與分類

  1. 中文名:粉刺棒狀杆菌(舊稱),現規範名稱為痤瘡丙酸杆菌或痤瘡皮膚杆菌。
    • "粉刺"指其與痤瘡(粉刺)的關聯,"棒狀"描述其顯微鏡下的杆狀形态。
  2. 英文名:
    • 舊名:Corynebacterium acnes(棒狀杆菌屬)
    • 現名:Cutibacterium acnes(皮膚杆菌屬),屬名源自拉丁語 cutis(皮膚),反映其生态位。

二、生物學特性

  1. 形态與培養:
    • 革蘭氏陽性,厭氧或兼性厭氧,杆狀,常呈分枝或棒狀排列。
    • 在血瓊脂培養基上形成灰白色菌落,可分解皮脂生成短鍊脂肪酸。
  2. 生态分布:
    • 主要寄生于毛囊皮脂腺單位,以皮脂中的甘油三酯為營養來源。

三、與痤瘡的病理關系

  1. 緻病機制:
    • 分泌脂肪酶、蛋白酶及透明質酸酶,分解皮脂産生遊離脂肪酸,刺激毛囊壁炎症反應。
    • 激活Toll樣受體(TLR),誘導促炎因子(如IL-1α、TNF-α)釋放,加劇痤瘡病變。
  2. 臨床意義:
    • 是尋常痤瘡(Acne vulgaris)的主要緻病菌,參與粉刺、丘疹、膿疱的形成。

四、治療與耐藥性

  1. 抗生素靶點:
    • 常用克林黴素、紅黴素等外用抗生素抑制其增殖,但耐藥株(如ermX基因介導)日益增多。
  2. 替代療法:
    • 過氧化苯甲酰(殺菌)、維A酸(減少皮脂分泌)及光動力療法可降低菌載量。

五、益生作用的争議

近年研究發現,C. acnes的不同菌株可能具有保護性功能:


權威參考文獻

  1. 微生物學分類更新:
    • Cutibacterium acnes taxonomic revi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16).
  2. 緻病機制研究:
  3. 耐藥性分析:
  4. 菌株分型與功能:
    • Fitz-Gibbon S et al.Propionibacterium acnes strain populations in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 J Invest Dermatol. 2013;133(9):2152-2160. DOI:10.1038/jid.2013.21

(注:鍊接均指向PubMed Central等可信來源,确保可訪問性)

網絡擴展解釋

粉刺棒狀杆菌(又稱痤瘡丙酸杆菌)是一種與痤瘡(粉刺)密切相關的細菌,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屬性

2.緻病機制

3.相關影響因素

4.防治方法

術語說明

“粉刺棒狀杆菌”是舊稱,現多稱“痤瘡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它本身是皮膚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僅在特定條件下(如皮脂過多、毛囊堵塞)才引發疾病。

如需進一步了解治療細節,可參考(皮膚護理建議)和(藥物使用指南)。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