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擊作為軍事術語,指預先隱蔽在特定地點,待敵人進入包圍圈後發動突然襲擊的戰術行為。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字形與構詞
“伏”意為“潛伏、隱藏”(《現代漢語詞典》),“擊”即“攻擊”,組合後強調“隱蔽狀态下的突襲”。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兵書,如《孫子兵法》強調“藏于九地之下,動于九天之上”的突襲思想。
軍事定義
指作戰方利用地形、植被等遮蔽物埋伏兵力,在敵方未察覺時發起進攻,具有隱蔽性、突然性和戰術欺騙性(《中國軍事百科全書》)。
英語常用“ambush” 或“ambuscade” 對應“伏擊”:
指通過隱蔽位置發動突襲,如 “The troops ambushed the enemy convo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隱含“預設陷阱”的戰術意圖,常見于遊擊戰、叢林戰等場景。
較書面化的同義詞,側重描述埋伏行為本身(韋氏詞典)。
核心要素
非軍事引申義
可隱喻“設局陷害”或“暗中阻撓”,如 “記者伏擊采訪對象”,但此用法需結合語境判斷(現代漢語語料庫)。
側重“潛伏-攻擊”的動作連續性,強調戰術完整性。
源自古法語 embuschier(藏身樹林),更突出環境遮蔽性(線上詞源詞典)。
實際應用中,ambush 更常見于現代軍事及日常語境。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中國軍事科學院《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戰術卷》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 Merriam-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
“伏擊”是一個軍事和戰術領域的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隱蔽行動對目标進行突然襲擊。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預先隱藏自身,等待時機對敵人或目标發起突然攻擊。這種策略強調隱蔽性和突發性,常見于戰争、狩獵或對抗性場景中。
戰術特點
應用場景
相關概念辨析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軍事戰術分類或曆史案例,可參考的權威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