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匐行疹英文解釋翻譯、匐行疹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creeping eruption; dermatitis linearis migrans; eraptio repens
exanthema serpiginosum; larbish; oerbiss; serpigo

相關詞條:

1.larbish  2.herpes  3.creepingeruption  4.larvamigrans  

分詞翻譯:

行的英語翻譯:

all right; business firm; profession; capable; carry out; prevail; conduct; go
travel; range; row; soon
【計】 row
【醫】 dromo-
【經】 line

疹的英語翻譯:

pox; rash
【醫】 anthema; eruption; erythra; exanthem; exanthema; rash

專業解析

匐行疹 (fú xíng zhěn) - Creeping Eruption (Medical Term)

術語定義與英文對應 (Term Definition & English Equivalent): “匐行疹”是一個中文醫學術語,英文标準對應詞為“creeping eruption”。它特指一種由某些寄生蟲(主要是鈎蟲、颚口線蟲、巴西鈎蟲等)的幼蟲在人體皮膚表皮層或真皮淺層移行所造成的皮膚損害。其名稱形象地描述了幼蟲在皮下蜿蜒爬行(匐行)所留下的線狀或蛇行狀皮疹(疹)這一典型特征。

病理機制與病因 (Pathogenesis & Etiology):

  1. 寄生蟲感染 (Parasitic Infestation): 引起匐行疹最常見的病原體是動物源性鈎蟲的幼蟲,如犬鈎蟲 (Ancylostoma caninum)、貓鈎蟲 (Ancylostoma braziliense) 和巴西鈎蟲 (Ancylostoma braziliense)。人并非這些寄生蟲的適宜終宿主,幼蟲無法發育成熟進入腸道,隻能在皮膚内盲目移行。
  2. 感染途徑 (Route of Infection): 人類通常通過皮膚直接接觸被幼蟲污染的土壤或沙地而感染,例如赤腳行走、坐卧于受污染的沙灘或土壤上。幼蟲具有穿透皮膚的能力。
  3. 幼蟲移行與炎症反應 (Larval Migration & Inflammatory Response): 幼蟲在表皮與真皮交界處或真皮内向前移動,其分泌的酶和代謝産物引發局部強烈的炎症反應(主要是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形成特征性的紅色、隆起、線狀皮損。幼蟲每天可移動數毫米至數厘米。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1. 皮損形态 (Lesion Appearance): 最核心的特征是出現紅色、線狀、略微隆起于皮面的蜿蜒隧道樣皮疹,形如蛇行或地圖上的河流。隧道長度不等,可不斷延伸。
  2. 伴隨症狀 (Associated Symptoms): 皮損部位通常伴有劇烈瘙癢 (intense pruritus),尤其在夜間可能加重。局部還可能出現灼熱感、刺痛感。搔抓可導緻繼發細菌感染、水疱或膿疱形成。
  3. 好發部位 (Common Sites): 幼蟲常從與污染土壤接觸的部位侵入,因此皮損多見于足部、手部、臀部、腹部等暴露部位。
  4. 病程 (Course): 幼蟲在人體内無法完成生命周期,通常在數周(平均4-6周)内死亡,皮損隨之逐漸消退。但若不治療,幼蟲移行可持續數月。

診斷與治療 (Diagnosis & Treatment):

  1. 診斷 (Diagnosis): 主要依據典型的匐行性、線狀皮損和劇烈瘙癢的臨床表現,結合近期有疫區(如熱帶、亞熱帶海灘、沙坑)土壤/沙地暴露史。皮膚鏡檢查或皮膚活檢有時可幫助發現幼蟲或顯示特征性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的炎症路徑。
  2. 治療 (Treatment):
    • 驅蟲治療 (Anthelmintic Therapy): 口服抗寄生蟲藥物是主要治療方法。常用藥物包括阿苯達唑 (Albendazole) 或伊維菌素 (Ivermectin),療程通常為數天。
    • 局部治療 (Topical Therapy): 外用噻苯達唑 (Tiabendazole) 藥膏(若可獲得)或冷凍療法(液氮冷凍幼蟲所在隧道前端)有時也有效,尤其適用于早期、局限的皮損。
    • 對症治療 (Symptomatic Management): 使用抗組胺藥和外用糖皮質激素藥膏有助于緩解瘙癢和炎症。

預防 (Prevention): 在流行地區(如溫暖潮濕的海灘、沙地),避免赤腳行走或坐卧于可能被貓狗糞便污染的土壤或沙地上是預防的關鍵。

引用來源 (References):

  1. 《默克診療手冊》(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 皮膚幼蟲移行症章節 (Cutaneous Larva Migrans Topic)
  2. 世界衛生組織 (WHO) 熱帶病控制司相關資料 - 被忽視的熱帶病中皮膚幼蟲移行症概述
  3. Fitzpatrick's Color Atlas and Synopsis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皮膚病學經典教科書)
  4. UpToDate臨床顧問 (循證醫學數據庫) - 皮膚幼蟲移行症診斷與治療專題

網絡擴展解釋

匐行疹是一種由動物寄生蟲幼蟲侵入人體皮膚引起的感染性皮膚病,其特點為皮膚上出現蜿蜒曲折的線狀或條索狀皮損。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别稱

匐行疹又稱皮膚遊走性幼蟲病、幼蟲移行症或移動性幼蟲疹()。因幼蟲在皮下移行形成匍匐狀皮損而得名。民間也稱“轉腰龍”,但需注意與帶狀疱疹區分()。

2.病因與感染途徑

3.症狀表現

4.診斷與治療

5.預防措施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醫學平台如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或家庭醫生線上()。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